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

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

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

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

(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认知心理障碍:记忆障碍: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思维插入:在思维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联想过度:思维奔逸联想贫乏:思想贫乏,思维迟缓联想错乱:思维松散,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思维逻辑障碍:(1)逻辑倒错思维:又称病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逻辑进程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推理缺乏逻辑依据,可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作出结论,也可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设置前提,还可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以致前提和结论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使人无法理解。

(2)象征性思维:也是一种思维逻辑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往往把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或概念生硬地联系起来(3)诡辩症:指病人在谚语的语法和外表结构上都是正常的,但言论的内容却是空泛的,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论证(4)语词新作:是一种思维逻辑结构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生造一些新词字,或用图形符号代替某些概念。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在兵力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关系妄想:指病人将其周围环境中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一些的一些人物,现象,某中变动的情境或偶然的事情,都牵扯到自己身上,并错误地认为都是针对他的,和他有密切关系。

影响妄想:病人坚信自己的整个思想以及行为都已受到某些人或某种神秘力量的影响,干扰,操纵和支配,使他不能自主,甚至将一些不属于他的思想和意愿都强加与他。

嫉妒妄想:病人肯定地认为自己的配偶对他不忠,因而跟踪,监视其配偶的活动。

夸大妄想:病人坚信自己的才华盖世,聪明绝顶,自己有很高的职位,无上的权利等等发明妄想:病人坚信自己在某方面已做出了非凡的发明创造,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科学成果钟情妄想:病人坚信自己为某异性所眷恋,并常作出相应的反应向对方表示爱情。

自责自罪妄想: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或不可饶恕的罪行,以致连累他人疑病妄想:病人坚持自己身体已患有某种不治之症。

意志行为障碍与智力障碍: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即病人的情感体验和反应与外界的刺激不符。

如遇到悲哀的事情时却体验着并表现出喜悦的情感意志减弱:由于神经系统机能的脆弱,以及心情焦躁,情感脆弱,因此缺乏坚持性,特别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

这样病人往往不能把行动坚持到底,达到既定的目的【详细】P71违拗症:病人对别人加于他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应,而且加以抗拒。

精神发育迟滞: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

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猜疑,偏执,表现为对他人持久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警惕原因:生物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心理分析:偏执来自无意识中强烈的仇恨和敌意的外向投射认知:与歪曲的认知或想法有关文化:特殊人群,如犯人,难民有听力障碍的人等分裂样人格障碍: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

将精力投注于非人类的事物(如数学)原因:生物学:可能有与孤独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心理动力学: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认知观点:不能有效的关注周围的情况来获得准确的感知社会心理:在早期学习、人际交往中形成问题分裂型人格障碍: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古怪行为、多疑。

表现为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原因:生物学:精神分裂症亲属中有较高的此型患病率,分离型人格障碍患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超出正常水平,大脑结构异常。

表演型人格障碍: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

表现为:需要情爱和注意、依赖性、作弄他人的倾向原因:心理分析:作为对内心低自尊感的一种反抗,病人总是试图成为他人的注意中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妄自尊大观念。

表现:自我中心,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

原因:心理分析:家长对其子女不爱和不接受的行为方式行为和认知模型:过分积极的赞赏或宠爱社会影响因素:及时行乐、个人主义、竞争和成功等观念影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表现: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原因: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物学的假说社会心理学: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情感和父母粗暴拒绝心理分析:超我发展不完善认知心理学: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边缘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

表现:人际关系不良,不能耐受孤独,常感孤单和空虚,易抑郁,情绪不稳定,行为具冲动性,易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存在自我认同障碍。

原因:生物学的解释:神经系统或脑内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心理动力学的解释:父母对子女的不接纳社会心理学:对被遗弃的恐惧,早期创伤,包括身体、性虐待回避型人格障碍: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

表现:对人回避、退缩,过分敏感,焦虑,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原因:生物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认知行为模型的解释:习得性恐惧、不安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的解释:羞耻感,与童年时期经历有关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缺乏自信、依附他人。

表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性关系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

原因:社会心理学:父母出于爱或独裁的目的过分保护孩子认知理论:适应不良信念强迫型人格障碍:情绪限制,秩序性、坚持执拗、完美。

表现: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爱整洁、犹豫不决、严肃沉闷等。

原因:心理动力学:对父母的控制加以反抗;或早期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认知治疗:歪曲的思维方式所致神经症:恐怖症: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表现特征:1广场恐怖症:恐惧症状: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或所爱的人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焦虑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的所有人。

3特殊恐怖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病因:生物学: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HT受体超敏现象。

脑脊液中NE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往往有家族史。

心理分析: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

由于人们害怕为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焦虑就为某些外在对象所替代。

替代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他因此而感到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行为: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恐惧反应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

之后恐惧泛化到其他事物上。

认知:恐怖症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的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

治疗:1系统脱敏法: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刺激中去,使患者对恐惧性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2满灌疗法:把患者置于最令其恐惧的情境中,并要求患者面对恐惧不退缩,坚持到底,直到恐惧程序下降。

3模仿法: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去进行观察学习。

强迫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愿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疾病。

临床表现:强迫观念:1强迫思维:一些字句,话语,观念或信念反复地进入患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但又无法摆脱。

2强迫情绪: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却无法摆脱。

3强迫意向: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强迫行为:1强迫洗涤2强迫检查3对抗或控制性强迫行为:疾病初期,患者的强迫行为总是简单的,只不过是采用某些动作以缓解焦虑不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