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课件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 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 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明了,
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 一个小岛上,是“中国四大名 亭”之一。据说是宋代整修西 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 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 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 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 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点 明赏雪的地点。
为痴行 大雪独行 遗世独立 与众不同 绘痴景(奇景)混在沌天一地片间的如冰沧雪海世一界粟,,人既
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现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作者选择在晚上到已经经历三天大雪 的西湖赏雪,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4.③“痴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淡薄孤傲的性 格。惟如此,才能化解心中对故国思 念的愁绪。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 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②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 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白描画 欣赏 《湖心亭看雪》
渲染
白描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 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白描手法写人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 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
上下一白 名词,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名词,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请分别概括文章两段内容。
第一段:湖上看雪景 第二段:湖心亭中奇遇金陵二客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 舟子、小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 都
绝。 消失
译文参考:(明)崇祯五年十 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 雪接连下了三天,西湖中行 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
我
是日更定矣,余
晚上八
点左右
拏一小舟, 撑,划(船)
译文参考:这一天晚上初 更时【晚上八点左右】, 我划着一叶扁舟,
穿着,
带着
拏( ná)
更定( )ɡēnɡ 毳
衣( c)uì 雾凇( ) sōnɡ 沆砀
( hàn)ɡ一d芥àn(ɡ ) jiè
崇祯(chónɡ )zh铺ēn毡( ) zhān
喃喃(ná)n 更有此人( ) ɡènɡ 强
饮( qi)ǎnɡ
课文
诵读指导
读文言文要 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 读出语气。
字音、停顿指导:
小声说话 的声音 喃喃曰:“
译文参考:等到(回来时)下了 船,船夫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不要
痴迷
“莫说 相公 痴,
旧时对士人
(读书人)
的尊称
像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译文参考:“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围】着火炉”)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抓住景物的突出 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 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 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也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 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写景的方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 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 用线条在白底上勾画物象轮廓的画法。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
道“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
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
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
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的境界,所以“独”
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作者
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chī, 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听读课文
注意学习朗读 的字音、停顿、 语气、情感。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 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 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 首千古绝唱。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 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 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 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 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 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 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 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 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 风……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 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 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点湖心亭
只
的轮廓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西湖长堤在雪中
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参考:湖上(比较清晰的) 影子,只有(雪中隐隐露出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 的轮廓,
一棵小草,译为:一叶. 芥:小草,形容船小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舟中两三个人影
罢了 而已。
译文参考: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⑵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 “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 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⑶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不但在“客”那时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 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 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至 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㈠总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是写雪后西湖全景。突出天地茫茫,设造
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突出广漠
㈡具体描写: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这是特写西湖近景。描绘眼前景物渺小、微弱.
突出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 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 内涵和表达效果。【课后2】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 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 我面前,两手搭在髀bì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 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探、攀、缩、倾
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尽力, 勉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 用的酒杯, 这里指酒杯
译文参考:(随即)拉着我一 同饮酒。我勉强饮了三大杯酒, 然后(和他们)道别。
客居此地。 客:客居,名作动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参考:问他们的 姓氏,(得知他们)是 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 及下船,舟子 船夫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 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 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 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 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 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 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 本文选自张岱 从事著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即写 这是一篇追忆 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 西湖雪夜景色 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其中表现 的散文,抒发 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 了作者深挚的 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 湖山隐逸之思。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 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4.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到西湖湖心亭
看雪,可以看出他:他是个“痴人”。
a.傻,无知:~人说梦;~钝;~愚;白~. b.精神失常,疯癫:发~;~癫. c.入迷,极度迷恋:~心;~情. d.谦辞,白白地:~长(zhǎng)
4.②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鲁迅先生曾说:“白描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 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勿卖弄而已。”
白描练习
请用白描手法描写 你的一位同学或者描 写某种景物。
总结全文
本文生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 的美丽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 的奇遇,综合运用了叙事、写景、 抒情等多种表示方式,表达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避世、清高、脱 俗的情怀。
相对而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参考:到了湖心亭上,(看见) 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腾。
副词, 很,非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哪能
还 更有此人!”
译文参考:(他们)见到我,非常高 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像您) 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