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公开课】张岱的雪,张岱的梦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逐字稿

【名师公开课】张岱的雪,张岱的梦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逐字稿

【名师公开课】张岱的雪,张岱的梦——《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逐字稿张岱的雪,张岱的梦——《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课前,生配乐齐读《湖心亭看雪》入境。

(配乐为《渔舟唱晚》)师:我们看到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凭借一篇作品,就能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而且是不可撼动的地位。

比如——【屏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岱《湖心亭看雪》师:湖心亭看雪,魅力何在?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的问题,首先同学们配乐来读一读,读完以后,你们的任务是用三两句话说说它讲了什么。

师:好,我们说说讲了什么事。

生:讲的是作者在杭州时,下了三天大雪,然后他独自一人到湖心亭看雪,偶遇一个童子。

师:好,偶遇的是一个童子吗?生:是两个也在湖心亭看雪的金陵人。

师: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偶遇一个童子的事件,我们先保留看法,有机会再来说说,在张岱心中,遇到一个童子,算不算遇到了一个人。

师:故事情节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我们要把它概括成两个动宾词语,两个字,那么两个段落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第一段是赏景。

师:赏景?可以更具体一点吗?生:赏雪。

师:看雪,更好。

第二个呢?生:喝酒。

生:我认为第二段是遇人。

师:非常好,遇人。

喝酒不是重点,遇人才是。

【屏显】看雪遇人二、张岱的雪师:首先,我们先和张岱一起去看一场雪。

细细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屏显】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以怎样的方式,看了一场怎样的雪?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以独自前往的方式看了一场……师:大雪?生:嗯,应该是的。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不太好形容。

我发现你的回答中有个字很重要——生齐:独。

师:很好,圈起来。

孩子们,你们说,按我们现在的解释,张岱是独自前去看雪的吗?生:不是,还有舟子。

师:所以刚才有个同学说他遇到了童子,你觉得童子、舟子,可以算作是他心目中看雪的人吗?生齐:应该不算。

师:关于方式,还有补充的吗?生:张岱挐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哦!乘着小舟前往,注意这里比较重要的是哪个字?生:挐。

师:“挐”是什么意思?(撑)“挐一小舟”中,比较有表现力的字是哪个?生:小。

师:只能是一条小船,不能是那种豪华的大船。

关于方式,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生:他是在晚上。

师:晚上具体什么时候?生:晚上八点。

师:八点以后,而且是宋朝的八点以后,而且又是那样的天气,几乎是什么状况?生:没有人了。

师:课文怎么说没有人的?生: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不仅没有人声,连鸟声都没有了,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生:万籁俱寂。

师:这是张岱的方式。

那么他看了一场怎样的雪呢?你来,把他描写雪的句子,读一读。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是不是你想说的?(对之前发言的同学问)你想读原文,但又觉得读原文不妥当,是吗?(是)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齐读——【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生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空灵的境界。

师:这个词写下来,空灵。

好,继续。

生:我觉得是“空茫”,因为是一片白色的。

师:白茫茫一片,啥都没有了,是不是?是空灵的,也是空茫的。

生:我觉得景色应该是非常纯净的.师:非常纯粹的、纯净的。

上下一白,也可以说成“上下一空”,是吧?那这个句子可以换成这样吗?先读一读,感受一下。

【屏显】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原文的意思,肯定是天云山水它们是一体的,所以用“与”字连接,但如果用顿号连接,就显得它们分开了。

师:哦!你的意思是“与”字不仅是在句子表达中连接了字与字,而且实际上渲染出了上下一白那种空间上的连接感、苍茫感,对吗?顿号就把这种浑然一体的感觉,隔开了,隔断了。

你看,张岱,短短的一百多字,非常精巧。

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两者的不一样,注意读上面,我们要用连声。

(生齐读两个不同的句子。

)师:不错,那我们再看第二个句子。

读一读——【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同桌讨论一下,这个句子好在哪里?(生热烈讨论)师:好了,交流吧。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以整个阔大的湖面为参照物的,所以长堤就只成为了一痕,人就只相当于湖中的一粒。

师:你物理学得很好,但你想说的其实不是参照物,而是背景,是以白色的——生:世界。

师:是这个意思。

不过,中国人不太喜欢说世界,中国人喜欢说——生:天地。

师:以白色天地为背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对吗?生:张岱来到湖心亭,眼前就是一个白色的世界,白色的世界很大,长堤就只有一痕了,人就变成一粒了。

师:也就是说,他把这些东西写得很小,实际上是什么很大?刚刚我们说是天地很大,可是劳斯晨刚刚告诉我们说,不是天地很大,而是——生:雪很大。

生:湖很大。

师:人很小?那么什么很大?生:心。

师:对,心很大?你是这个意思吗?(生点头)非常棒!生:我觉得“余舟一芥”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得很好。

因为当时是雪天,人鸟声俱绝,这个时候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他应该不会想到还会有人比他先到这里赏雪。

但是后面他遇到了一个比他先到的赏雪的人,就和您之前说的那样——看了一本很小众的书,发现有人和你看了同一本书,是一种知音的感觉。

师:好,等一下,我们就以你这个问题往下去导。

刚才我们已经读到了这个地方特别妙,那么关于这个写景妙在哪里,我们还有想说的吗?生:本来景色就是一种十分素的感觉,他又用了一种十分素的语言,然后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天地白茫茫一片,就是白描。

师:哦!这里要做笔记了,白描手法,素——的语言?生:素雅。

生:素净。

师:素雅、素净的语言,写出了素雅、素净的景,这就是张岱的匠心啊。

那这个地方确实写得特别棒,我们用素净的语言,轻轻地来读一读,湖上影子,起——(生再次齐读)师:这样的雪景,值不值得张岱以这样的方式去看?生:值得!师:刚才,我们看过雪了,现在我们去遇人。

思齐刚刚说,看了一本很小众的书,发现别人也看了,就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那么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你觉得张岱,遇到了湖心亭的两个金陵人,是遇到了知音吗?先读一读,再小组交流。

【屏显】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好,我们开始交流了。

生:是知音。

因为前文提及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这个时候去这个地方看雪,那两人也是,所以是知音。

师:哦,你觉得他们是情趣相投的人,是知音。

生:我本来觉得他们不是知音,因为那两个人看到张岱,是“见余大喜”,但是张岱自己并没有什么情绪,然后到了后面也是“余强饮三大白”。

这个“强”字,说明他是被强迫的。

师:这个“强”,未必是被强迫的,但一定不是非常的愉快。

如果是非常愉快,会用什么字?生:痛饮、畅饮。

生继续:但最后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他们都是痴人,都痴于湖心亭的雪景。

师:你的思路真的很好。

两个人都是痴人,痴人不是傻人,是很傻很天真很纯粹的人。

生:我个人同意他们两个情趣相投,但我不认为他们是知音。

我觉得他们的心理境界是不一样的。

首先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这里说明他们是约了好友一起。

但张岱未必是没有朋友,他如果想和别人一起看雪,也可以约自己的朋友一起,所以我觉得张岱是更享受一个人在天地茫茫之间的这种空旷感。

而这两个人拉他一起喝酒,就破坏了这份宁静,打破了这种孤独感。

师:他不是没有朋友,但面对湖心亭这样的美景,他只原意独处。

而金陵人呢,是铺毡对坐。

我记得毕淑敏说过,看风景时我愿意一个人去,两个人一起的话,心思就有一半在另一个人身上。

继续。

生:我个人感觉他们整个的境界和想法有点不同。

张岱去湖心亭纯粹是为了看雪,但是另外两个人铺毡对坐,更像是为了与好友喝酒聊天。

而且他们喝的是热酒,张岱更像是忍受寒冷也要去看雪,而金陵人更像是趁着雪景喝酒而已。

所以后面舟子说他们都痴,有一点目光短浅。

师:不能说舟子目光短浅,只能说他的境界可能低一些。

我们可以联想到李清照《如梦令》笔下的卷帘人。

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他们没有这么精美的审美感受,是不是?你说得特别好,总结一下:张岱看雪,雪就是目的;而金陵人看雪,雪只是背景,喝酒是目的。

而且他喝的是热酒,如果张岱也带了一壶酒,你觉得那个酒,应该是什么样的酒?生:冷的。

生:清冽的。

师:用大壶装着还是小瓶子装着?生:小瓶子。

师:他会怎么喝?生:小口小口抿。

师:非常棒。

我觉得我们7班同学的心灵境界都很高。

通过刚刚我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表面上看这两个人是知音,实际上他们的情趣相同但境界不一样。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动词,也说明张岱遇到的并不是知音,哪个?(生七嘴八舌,后有人答“而别”)师:对,我发现你真是越来越棒了。

“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时间长还是时间短?生:短。

师:“强饮三大白而别”说明,喝完了酒张岱就走了,如果没有这两个金陵人,他可能会坐下来与天地对话,看很久的雪,是不是?所以张岱遇到的,并不是知音。

你看,我们在这一点上,就已经超过了全国大多数学生。

孩子们,张岱大雪三日后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了两个同样看雪的人以后却匆匆而别,那么他到底在追求什么呢?生:大雪和美景都融为一体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是在追求一种安定。

因为我们了解时代背景的话,他抛弃了朋友,抛弃了享受,独自来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但是两个金陵人共饮热酒,打破了这种和谐与美好,打破了他自己思考的空间。

师:这种和谐与美好,不是在人群中取得,是在和自己独处以及和天地对话中取得。

这时候,我们想到庄子的什么话?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师:那如此看来,你们觉得张岱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猜一猜。

生:我觉得张岱可能一直是独来独往的。

生:高洁。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纯粹而且享受孤独的人。

师:那这样说来,他是不是和屈原有点像?跟柳宗元有点像?来我们来看一看真实的张岱,或者说崇祯五年的张岱是什么样的。

【屏显】高祖张天复,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忭,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亲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师:你们在“哇哇哇”什么?生:他是官二代!师:他可是官N代,不止是二代啊。

用个词语来形容,张岱家里是世代簪缨,钟鸣鼎食。

他自己是家里的嫡长子,精通各种学问,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我们再看,他本人是不是习惯独来独往的人。

这是当年的张岱——【屏显】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师:有一个词反复出现。

生:好。

师:“好”是什么意思?生:喜欢。

师:仅仅是喜欢吗?生:嗜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