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古典文献地方志和家谱课件
我国古典文献地方志和家谱课件
• 乾道《临安志》,周淙(cóng)纂修,成书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该志为其在临安知府任上所修。原书十 五卷,明中叶后散失,今仅存前三卷,分别为卷一行在所,卷二历代 沿革、星度分野、风俗、州境、领县、户口等,卷三牧守。《四库》 馆臣称该志“叙录简括,深有体要。……今其书虽残缺不完,而于南宋 地志中为最古之本”。
• 从门目上看,该书因事立目,分门别类,比唐陆广微《吴 地记》门目多一倍有余,几乎涉及苏州地区情况的各个方 面,其门类的设置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门类设置以地 理为重,首篇记封域,其内容以吴国开创为重点。其二, 此书因事设目,一些门目颇能反映地方特色。如苏州地区 近海,且湖泊、河道密布,故书中特辟“海道”、“治水” 二门,给以重点记载。其三,十分重视当地文化古迹。此 外,此书内容统合古今,资料丰富。
• 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 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一部 完善和成功的方志应是 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 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方志 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又不是国史、正 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 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 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 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 《元和郡县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它 以唐代的47镇为纲;每镇一图一志,详细记载了 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
• 南宋以后,地方志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最多。 据1976年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8000多 种,约12万卷。但是,地方志在古代一般只称 “志”或“志乘”、“方志”,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始有“地方志”之称,如1935年朱士嘉编有 《中国地方志综录》。
定义
•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专门记述一地地理 历史人文之文献。是历史学、地理学的新 型结合,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一)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
• 方志起源于战国,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 1.秦汉魏晋是方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浙江出现了具有综合性的志书,如《越绝书》、 《吴越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越绝书》 是浙江最早的方志,也是国内最古的方志,被视 作方志的鼻祖。(另见p267) • 2.隋唐时期是方志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方志的修纂出现了官修志书,图经得 到了进一步 发展。 如李吉甫《元和郡县制》 • 3.两宋时期是方志的成熟定型期。这段时期志书 的内容和体例已趋完备,在形式上图 经逐渐被 “志”所代替,同时出现了许多名志。如下:
朱长文 (1039—1098) 北宋书学理论家。 字伯原,号乐圃、 潜溪隐夫,苏州 吴人(今属江苏)
• 《吴郡图经续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除卷首目录外, 上卷含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 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 中卷含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六门;下卷含治 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
我国古典文献 地 方志和家谱
一、地方志
我国记载某一区域(地方)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 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即方志(地方志),为地方 史与地理的结合。方志著作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 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类别以 府志、州志、县志最多,另有以全国为对象之“一统 志”,以省为对象的“通志”,小范围的乡镇志、边,记述了宋朝 的疆域版图。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
二百卷,是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
巨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出的地位,
成为现今研究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是继《元
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 志。
• 《吴郡图经续记》系朱长文致仕返里之后所编, 时当元丰七年。关于此书编纂缘起,据朱氏自 称“方志之学,先儒所重”,自汉代以来,有 朱赣条记风俗,顾野王记叙舆地,贾耽载录十 道等,皆“称于前史”,而“城邑有迁改,政 事有损益,户口有登降,不可以不察也”,由 是而萌独力撰志之愿。
地方志分述:
• “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 《辞海》称:“记事的书或文章”。可见,“志”,作动 词,是利用文字记录事物的行为。作名词,则是一种记述 式的写作文体。志书,就是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文体或 书体。古代除专门的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 国志》等。
• “方”,即地方,方域。“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 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如《郑志》、 《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 词,最早见于《周礼》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记载: “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周礼注》: “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 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
• 这里所说的“方志”,只能看作是“史书”。但是,古人 的史书与志书的概念是模糊。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 为方志。”古代方志的概念,较之现代方志的概念,宽泛 的多。凡记载一个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 人物传记的书,都可叫方志。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
• 方志之名后来被历朝历代相沿袭用。如晋代左思《吴都 赋》:“方志所辨,中 州所羡。”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 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 “博采方志,得于旧志”。可见, 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 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
• 淳祐《临安志》,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成书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 年)。赵与,字德渊,号节斋,淳祐元年至十二年知临安府。陈仁玉, 字惪公,台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原书五十二卷,今仅存第五至十卷, 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
宋敏求(1019~1079),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字次道,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神宗元 丰二年。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130卷;地方志 有《长安志》《河南志》,考订详备。
• 临安三志,即南宋乾道、淳祐、咸淳年间先后三次纂修的 《临安志》,是现存最早的杭州地方志。 临安三志编纂 有体,记载详赡,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向为史 家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