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简单总复习

鱼类学简单总复习

脂眼睑
若干鲱形目和鲻形目的种类,眼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所被覆的透明的脂肪体。

瞬膜和瞬褶
瞬膜:有些鲨鱼的下眼睑所具有的斜行褶,可以自行移动眨眼,膜状。

如真鲨科。

瞬褶:有些鲨鱼的下眼睑所具有的横行褶,可以自行移动眨眼。

皮状。

如皱唇鲨。

口鼻沟
有些鲨鱼连接鼻和口隅之间的沟状结构,水由鼻孔经口鼻沟到口,可以看作是鼻孔通口腔的最原始型的通道。

鳍的组成
鳍由属于内骨胳的支鳍骨(担鳍骨)和鳍条组成,外附肌肉。

鳍条的类型
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

鳞质鳍条:
1、分枝鳍条
2、不分枝鳍条
3、假棘
4、鳍棘(真棘)
鳍的种类
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胸鳍、腹鳍
小鳍和脂鳍:鲭科等鱼类的背鳍和臀鳍后方的一系列的小形鳍,每一小鳍都由1枚分枝鳍条组成。

又称副鳍。

脂鳍:在背鳍之后的一个小形鳍状物,位于后面的尾柄上,形状肥厚,内无鳍条,由脂肪组成。

鳍脚:现代软骨鱼类雄鱼所具有的由腹鳍内侧转变而成的交接器官。

鳍式:以不同数字来记录鳍条数目的表达式,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鱼类表皮的特点
1.薄而柔软,角质化程度极低,甚至完全没有角质化。

2.具有大量的单细胞腺。

鳞片
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

盾鳞: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分为鳞棘和基板二部分。

又称为皮齿(dermal teeth)。

硬鳞:硬鳞鱼类所特有,由真皮形成,具有硬鳞质,不作覆瓦状排列。

骨鳞: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形成,呈覆瓦状排列。

侧线鳞和鳞式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

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

色素细胞和体色
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

性别色:雌雄鱼体色不同的现象。

警戒色:一些鱼类所具有的具有警戒作用的体色。

拟态:有些鱼类不仅体色与环境一致,而且体态也象周围的环境的现象。

发光器
➢发光细菌与其共生。

➢由皮肤分泌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下生成氧化荧光素而发出荧光。

发光器结构:由皮肤衍生而来。

由四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射器、色素体。

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种类识别、照明、引诱食饵、惊吓敌害
硬骨的形成
软骨化骨:由软骨经硬骨细胞骨化所形成的硬骨。

膜骨: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的硬骨,不经过软骨期。

韦伯氏器
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尾鳍的四种类型
A.歪型尾
B.原型尾
C.正型尾
D.等尾鳍或假尾鳍
带骨
支持胸鳍的骨骼为肩带,支持腹鳍的骨骼为腰带。

肉毒鱼类
❖肌肉或内脏部分含有“雪卡”毒素。

❖与其食物有关。

毒素对鱼体本身无害。

❖养殖鱼类一般无毒。

消化系统
组成:消化管、消化腺。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部分。

机能: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齿式:记录鲤科鱼类咽齿的形态、数目、排列状态的格式。

1.1.3/3.1.1
鳃耙数
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咽上器官:鲢鱼和鳙鱼的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卷状,称为咽上器官。

是一种摄食器官。

食道囊:鲳科鱼类的食道球状构造。

呈卵圆形,粘膜具几丁质,且有许多长条状乳头状突起。

胃:贲门部,盲囊部,幽门部。

圆口类及硬骨鱼类的鲤科、海龙科等鱼类没有胃。

硬骨鱼类的胃有五种类型:I 型、U型、V型、Y型、卜型。


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分为十二指肠及回肠,大肠分为结肠和直肠。

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

其作用是扩大吸收表面积。

螺旋瓣: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它有增加吸收表面积的功能。

可分为螺旋型和画卷型两大类。

硬骨鱼类肠的长度因食性而异
肉食性的鱼类:肠管较短,仅为体长的1/3—1/4;
植物食性鱼类:肠较长,一般为体长的2—5倍,有的甚至达15倍;
杂食性鱼类:肠短于草食者而长于肉食者。

消化腺:肝脏、胰脏及胃腺。

所有鱼类均无唾液腺。

肝胰脏:鲤科等一些鱼类的肝脏与胰脏混杂在一起的组织,称为肝胰脏。

肝脏的机能
(1)制造胆汁:促进脂肪的分解。

(2)抗毒:肝能从血液中扣留无关的物质,并通过胆管把它们排除出去。

(3)储存糖元以调节血糖的平衡。

鳃的结构
鳃弓——全鳃——半鳃(鳃瓣、鳃片)——鳃丝——鳃小片
板鳃鱼类鳃的特点:
多数具5对鳃裂,少数6、7对。

鳃间隔很长,宽大呈板状,故称为板鳃类。

没有鳃盖。

全头亚纲鳃的特点:具4对鳃裂。

鳃间隔缩短。

皮膜状假鳃盖,没有骨胳支持。

辐鳍鱼类鳃的特点:
一般都具有5对鳃裂,4对全鳃,第5对鳃弓不长鳃。

少数鱼仅有3对全鳃和1个半鳃,或仅有3对全鳃。

有鳃盖骨。

一般无喷水孔。

鳃间隔几乎消失。

辅助呼吸器官:
(1)皮肤
(2)肠
(3)咽喉壁
(4)鳃上器官:胡子鲇、乌鳢、攀鲈及斗鱼等鱼的鳃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胳特化而成,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喉鳔类与闭鳔类
喉鳔类: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的鱼类;
闭鳔类:鳔管退化的鱼类。

鳔的机能
1.比重调节作用
2 . 呼吸作用
3.感觉机能
4.发音作用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1、运送氧气;
2、运送营养物质;
3、运送激素;
4、运送代谢废物;
5、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血液
由血浆及血球组成。

血球由红血球、白血球和血栓细胞(血小板)等组成。

血浆:血液除去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血清: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除去所残留的液体。

心脏:
典型结构:静脉窦、心耳、心室。

动脉圆锥:位于软骨鱼类及低等硬骨鱼类心室前方,能自主搏动,为心脏的一部分。

动脉球:真骨鱼类动脉圆锥退化,腹主动脉基部扩大成动脉球,不属于心脏。

主要的动脉和静脉
造血器官:
1、血管
2、脾脏
3、头肾:系前肾的残余组织,无排泄作用,成为造血、免疫器官。

4、其它造血器官:中肾、赖迪氏器官、消化管粘膜下层、肝脏、生殖腺等
泌尿器官
组成:肾脏(kidney)、输尿管。

鳃:可排泄氨和尿素。

肾脏的发育经历2个阶段:
前肾:鱼类胚胎时期的主要泌尿器官。

包括前肾小管和肾小球。

中肾:为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

包括中肾小管和肾小体。

肾小体(马氏体)由肾小球囊(鲍氏囊)和肾小球(血管小球)组成。

软骨鱼类的泌尿系统
成体具一对中肾。

雄体:中肾辅助管集合成输尿管。

雌体:中肾管为输尿管,也有中肾辅助管。

硬骨鱼类的泌尿系统
成体具一对中肾。

中肾管为输尿管。

第一性征:直接与本身繁殖活动有关的特征。

第二性征:与鱼本身繁殖无直接关系的一些特征。

婚姻色:一些鱼类在繁殖季节出现鲜艳的体色,在一些雄鱼上特别突出,待生殖季节一过,鲜艳的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为婚姻色。

珠星:有一些鱼到生殖季节,雄鱼身上的个别部位出现的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细胞特别肥厚和角质化的结果。

雌雄同体:在同一鱼体的性腺中同时存在卵巢组织和精巢组织的现象。

分为同时性雌雄同体和雌雄间体(不同时性雌雄同体)。

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鱼类的生殖方式
1、卵生:体外/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2、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胚体的营养靠自身的卵黄。

3、胎生(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胚体的营养不仅来自卵黄,而且也来自母体。

这类鱼形成类似胎盘的构造,称为卵黄胎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