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之修养的境界
5.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言。这一章先列举反面观点,再类比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批驳分析有说服力,议论很有特色。
首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内容。[自学为主,准备交流]
1.通假举要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
2.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加冠)
(2)民鲜久矣(形容词作动词,缺乏,缺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淫逸,使……动摇,使……屈服)
——《孟子·滕文公下》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那就能够成为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小结】
儒家讲的道德修养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升级的过程。本板块讲的就是君子应该好德求仁,内省不疚,忍心忍性,历经磨难,这样就能够达到不忧不惧的境界。
1.第一章,孔子称赞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拔起来,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被提举起来,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被释放而提举起来,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提举起来。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乏之苦,使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奋发而创造;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持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这样,就可以(使人)知道从忧愁患害中得到生存,在安逸快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知识链接】
儒家的“忧”与“乐”
儒家将“忧”分为两类:一为外感的,因困难挫折而遭致的“忧”,亦即物欲或难满足之忧;一为内发的,欲实现理想而生起的“忧”,亦即善性力图扩充之忧。前者如在陈绝粮,如箪食瓢饮,这类外忧,是平常人心目中的“忧”,也是君子作平淡想时的“忧”。但君子自觉其为君子时,或能达性命之情时,这一类的“忧”便不足为“忧”或不复为“忧”,所以有“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乐以忘忧”等等否定和排除“忧”的说法和办法。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困苦,使……辛劳,使……饥饿)
(5)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动,使……坚韧)
(6)内省不疚(意动用法,以……为疚,感到内疚)
3.古今异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古义:替别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4.文言句式
(1)是吾忧也(判断句)
译文: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2)妾妇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做妇女的方法啊。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
译文: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
(4)夫何忧何惧(宾语前置)
译文: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
(5)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
(6)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
译文: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之忧:进德修业不够。具体讲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在他看来,进行道德修养,学习各种知识,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知识才可以丰富,修养才可以完善。
4.第五章中,孔子刻画了君子和小人两种人,二者在这里形成怎样鲜明的对比?
2.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评析】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3.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大家已经很长久地缺乏它了。”
——《论语·雍也第六》
【评析】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译文:这样就可以知道从忧愁患害中使人生存,在安逸快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参考译文】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论语·学而第一》
【评析】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答案】 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确立和弘扬中庸思想。“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所谓不偏,就是对人对事不偏听、不偏信、不偏见、不偏向、不偏激、不偏执、不偏爱、不偏私、不讲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所谓不倚,就是随时、随处、随事坚持中庸原则。如果做事做到中庸,就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样就不忧不惧了。
3.第四章中写孔子之忧:进德修业不够。具体讲是哪三个方面?
简而言之:前者是物质的“忧”,起于欲,后者是精神的“忧”,生于性;前者是外感的“忧”,非我所致,后者是内发的“忧”,乃我所求。物质上的不足谓之“贫”,精神所追求者谓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外感的“忧”叫做“患”,应该不动乎心,内发的忧才是“忧”,必须
念兹在兹,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者是也。这就是儒家的“忧”论。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7.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
——《论语·颜渊第十二》
课题序号
《<孔子><孟子>选读》
授课班级
12级综合班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讨论
授课章节
名称
修养的境界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整理本板块中的通假字、文言实词及虚词“其”的用法。
2.认识孔孟的忧乐观,使自己好德求人,内省不疚。
教学重点
1.如何理解孔孟的忧乐观
2.体会孟子的议论技巧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孔孟的忧乐观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谁都知道《论语》是以“乐”开篇的。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没有多少普遍意义。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或这叫“反身而诚”之乐。所谓不愧、不怍,也就是诚,或者叫实实在在。
【评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8.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一发脾气,诸侯便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事。”孟子说:“这个怎能叫做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惕,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最大原则的,这是做妇女之方法啊。(至于男子)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儒家将“乐”也分为两类:一为感性的“乐”,近于欲;一为理性的“乐”,偏于性。儒家不是禁欲主义者,不排斥悦耳愉目佚体赏心之“乐”,但要求节制,因为它对人有损(“损者三乐”),不仁者久耽则乱(“不仁者不可长处乐”)。而且,这种“乐”不宜独享,应该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上》)。因为这样做了的结果,百姓既可得到实惠,君子也以此使原来的感性之乐上升到理性,这叫做“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追求的境界:做一个胸襟宽广的君子。孔子刻画了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君子,有道德、有修养,乐天知命,因而胸怀宽广,能容忍别人各种事情;小人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与人为难,与己为难,因而时常忧愁、烦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运用对偶手法,读来朗朗上口,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言。
4.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