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音乐教学设计-放马山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音乐教学设计-放马山歌人教新课标

《放马山歌》教案
一、教学课时
1课时
二、授课人
主力学校李广锋
三、教学准备
1.音频、视频资料:《放马山歌》、云南民俗风景。

2.多媒体电脑课件一份。

3.钢琴。

4. 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梆子等。

四、教材分析
云南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那里的民歌民曲丰富多彩。

《放马山歌》属于山歌类型。

它采用了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全曲只包含“ 6、1、2、3 ”四个音,音域只有一个纯五度,五声羽调式。

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再加衬词的运用及“吆喝”声,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五、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风格特点,能准确地把握装饰音的时值,了解
云南民歌中方言衬词与吆喝的运用,能用好听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演唱、对比,体验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歌曲
旋律编创。

3.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民歌特点,了解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愿意聆听民
歌、演唱民歌、喜爱民歌。

六、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准确地演唱装饰音。

2.引导学生用好听的声音体验吆喝衬词。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引出民歌地域——云南。

设问:“你听得出这是哪个地区的方言吗?”
教师用云南话念歌词。

2. 感受云南风俗。

老师弹奏钢琴独奏曲《放马山歌》,学生欣赏云南景色,介绍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歌。

3. 引出歌曲《放马山歌》。

设问:“老师刚刚念的其实是一首云南民歌的歌词,叫做《放马山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找找它唱的跟老师念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播放《放马山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云南话版歌词中,感受方言的独特,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

老师弹奏《放马山歌》,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有初步的歌曲印象。

(二)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民歌特点——衬词
1.聆听歌曲《放马山歌》
设问:“跟老师念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多了什么?”
引出“呜噜噜噜”、“哟”、“哦哟”、“尼”等方言衬词,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感受吆喝衬词“哦哟”
设问:“‘哦哟’这个词是怎么念的?”(音调上扬,甩出去)
“为什么要这么念?”(放马时的吆喝声)
一起念念。

(引导学生想象放马的场景,需要嘹亮、上扬的音调)3.朗读歌词。

师:“跟老师一起念念加入衬词的歌词,注意模仿老师念歌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比较教师念的词与歌曲中的词,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民歌运用“衬词”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歌词内容结合,了解民歌源于劳动人民的
生活;掌握好歌词的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三)学唱《放马山歌》
1.师:“这次听歌曲的时候,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欢快的,旋律明快)
2.老师教唱歌曲旋律。

(提示歌唱状态,提示学生留意歌曲的主音“ la”)3. 学习装饰音
设问:“下面我要唱一句旋律,但是用两种版本唱,听听有什么不同?”
哪种更有味道?”
教师范唱相同旋律,不带装饰音和带装饰音两种效果。

引出知识点“装饰音”,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唱法。

4.丰富形式合作演唱
师:“我们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熟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合作演唱歌曲。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合作完成歌曲,如:歌曲接龙等不同形式。

另外引导学生运用几种打击乐器,丰富歌曲的层次。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演唱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通过对比老师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旋律,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装饰音为歌曲增添韵味,引出重
难点。

(四)拓展
1. 发现歌曲的旋律特点
师:“大家看看整首歌曲,一共出现几个音?”(6、1、2、3)“每一个乐句最后都结束在什么音上?”( 6 )
引出民歌的特点,主音通常在最后一个音。

2. 引导学生编创《新放马山歌》
师:“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他们只要用4个音就能创作出这么有地方特色的歌曲。

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一下,编创一首属于自己的《新
放马山歌》吧。

”(节奏与主音不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编创。

) 3.展示作品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展示一下这首《新放马山歌》,老师来弹旋律,你们来‘吆喝’。


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新作品”,再加入打击乐器丰富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歌曲旋律特点,让他们感受民歌的特色与人民的智慧所
在;对歌曲进行旋律编创并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

(五)总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歌更是劳动人民最朴实、真挚的情感体现。

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放马山歌》只是我们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在今后的课堂中,会有更多机会让大家去学习和感受充满特色的民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