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第一讲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32
例二
• 以A、B两型英语复本测验对初中三年级10个
学生施测,为避免由测验施测顺序所造成的误 差,其中5个学生先做A型测验,休息15分钟后, 再做B型测验;而另5个学生先做B型测验,休 息15分钟后,再做A型测验。10个学生A型测 验结果记为X,B型测验结果记为Y,其测验的 复本信度如何?
• 1864年,英国格林威治医院附属学校的教师费 舍,收集了许多学生成绩样本,汇集了一本 《量表集》,作为度量学生各科成绩的标准, 这可以说是客观标准化测量的萌芽。
• 引起人们对测验问题极大关注的是美莱斯博士 的拼字测验。
• 20世纪初,比纳智力量表推出,比纳被称为智 力测量鼻祖。
• 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心理与社 会测量学导论》,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
19
(四)教育评价的类别
• 1、从评价主体上分
• 他人评价
• 自我评价
• 2、从评价标准上分
• 相对评价
• 绝对评价
• 内差异评价
• 3、从评价功能上分
• 诊断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
• 4、从评价方法上分
• 定性评价
• 定量评价
20
三、教育测评的发展阶段
• (一)教育测量的发展阶段 • 1、教育测量的萌芽阶段(1864年以前) • (1)中国古代教育测量 • A、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 根据《学记》记载,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实行了
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 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
得分数的相关系数,一般采用皮尔逊积 差相关的公式来计算。
29
例一
• 用一个算术四则的速度测验12个小学生, 得分记为X,为了考察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于3个月后再测一次,得分记为Y,问测 验结果是否可靠?
• 学生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2
• 课程概述
•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目标为: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数学教育类专业学生了解
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前沿研究的成果; • 掌握现代化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能利用一些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作图;初步形成 的数学教学科研能力,并具备在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必须具备的教学评价观念, 为培养具有终身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中学数 学教师奠定基础。
17
2、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
• 联系: •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为对象的教育评价,只是教
育评价的一个方面,用逻辑学术语讲,教育评 价是一个上位概念,而教学评价仅是一个下位 概念。 • 区别: • 教育评价的范围比教学评价要广得多,它不仅 关注教学评价,还有学校管理评价、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课程评价、总务评价等等。
小的意义,不能作数量化分析,也不能将之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 2、等级量表—(顺序量表) • 用来描述各个类别的数字,不仅具有区分性,而且还具有等级性
(或顺序性),因此,量表上的数字之间能表示事物大小的位次 关系,但不具有等距性和可加性,也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 3、等距量表— • 量表上的数值不仅具有区分性、等级性,还有等距性,这类量表 上的数值只能作加减运算,不能作乘除运算。 • 4、比率量表—最高水平的量表 • 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量表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12
什么是教育评价
• 思考: • 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或者说,当你听
到教育评价这个词时,你最先想到的是 什么?
13
实验结果:依人数的多少排列:
• 学生:
• A、测验
B、等级 C、成绩
D、不公平 E、判断
• 任课教师:
• A、测验
B、测量 C、等级
D、成绩责任制 E、对个人秘密的侵犯
14
(一)教育评价的界定
• 1、教育评价就是教育测验 • 2、教育评价是一种专业判断 • 3、教育评价是把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相比较
的活动 • 4、教育评价是系统收集资料,为决策提供依
据的活动
•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 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 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的过程。
蒂文斯) • 测量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 • 1、法则—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的依据 • 2、事物属性—-测量的对象或目标 • 3、数字—描述事物属性的符号
8
(二)四种测量量表
• 量表一般称为测量工具。 • 1、名称量表—(类别量表)最低水平的一种量表 • 它只是用数字表明事物的类别或性质不同而已,没有任何数量大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只要遵守操作 规则,其结果就不应随工具的使用者或使用时 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测量的信度: • 信度指实测值(X)和真值(T)相差的程度; • 信度指两次重复测量或等值测量之间的关联程 度。
28
(二)信度的估计方法
• 1、重复信度(再测信度) • 指的是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
4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 1.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 评价的基本原理,运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获 得信息,对数学教学进行测量与评价,从而指 导数学教学实践。
• 2.内容介绍:了解和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 价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理 论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 3.考核或方案: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 原理,结合教学实践,选一个课题进行教学评 价。
15
(二)教育评价的特征
• 1、教育评价=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 2、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的评
价 • 3、教育评价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基准 • 4、教育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边
合作活动
16
(三)教育评价中的关系
• 1、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 联系: •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测量是对教育进行量的测定,
5
• 4. 教学用书和主要参考书目:
• 教学用书:魏立平著 教育科研中的数学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 主要参考书目: • [1] 田万海等著 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估 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 [2] 王孝玲编著 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 [3] 王孝玲编著 教育测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就是走向专业化。
26
第二章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 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可采用四个指标: • 信度
主要对整个测量而言。 • 效度 • 难度
主要对测量的项目而言。 • 区分度
27
一、信度概述
• (一)什么是信度 •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程度。 • 一般地说,一个好的测量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
25
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
• 初步发展时期(1930—1958年) • 这一阶段教育评价仍然受泰勒模式的影
响,注重教育目标的研究; • 迅速发展时期(1958—1972年) • 这一阶段泰勒模式受到挑战,出现了不
少新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模式; • 专业化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 • 这时期教育评价发展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社,2001年4月第1版
6
• 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科研中有重 要的应用重要性
• 如: • 研究性别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关系; • 研究某教学方法的效果; • 研究某自编试题的质量(信度、效度、
难度和区分度等); • 研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
的相关性。
7
二、 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 什么是教育测量 • (一)测量的定义 • 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史
• A、教育测量的诞生 • 18世纪以前的西方各国,由于学校尚未
普及,学校考试主要是口试。
• 1720年,英国剑桥大学首先以笔试替代 口试,开西方学校考试笔试之先河。
• 1845年,美国初等学校普及,学生人数 激增,对毕业生一一口试已不可能,于 是,美贺拉斯曼于1847年引进笔试,取 代口试。
22
B、教育测量的蓬勃兴起
• 教育测量本身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更加深入 与完善。
24
(二)教育评价的发展
• 1、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 • 教育评价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对美国测
量运动的反思与批判。 • 教育评价产生的标志是“八年研究”。 • 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且提出了
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理论,泰 勒被称为“教育评价鼻祖”。
23
C、教育测量的深入发展
• 教育测量量表的编制突破了过去单一答案的求 同思维题,发展到有了求异思维题和论文题;
• 教育测量范围由过去偏重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测 量,发展到涉及课程设计、教材、教育改革方 案等的测量;
• 教育测量由过去单一的常模参照性测验模式, 发展到常模参照性测验与目标参照性测验相结 合的模式;
18பைடு நூலகம்
3、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
• 联系: • 两者皆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 •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 • 督导工作过程主要有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反馈
若干环节,评价是诸环节的核心,无论是监督和检查, 还是指导和反馈,都离不开评价这个手段。 • 区别: • 评价只是督导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只构成督导工作的 前提和基础,而不是其全部; • 督导工作中所使用的评价即督导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 的他人评价,只是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教育 评价的全部。
3
• 课程概述
•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也是数学教育 专业学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教育科研方 法类课程。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 本课程我们更加强调数学的工具性和数 学方法的应用。因此,我们将《教育科 研中的数学方法》作为本课程的教材蓝 本,将紧密联系数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实际,要求学生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 特别是数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 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