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欣赏
陋室铭唐·刘禹锡
教材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xīn)。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
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这是简陋的
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
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
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功名的人。
可以
弹琴,浏览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
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①层:文章开篇四句,简
洁有力。
以类比的方式开头,
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
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②层:描写居室环境与日
常生活。
第③层:运用类比手法,连
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
不陋。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写作特色】①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居室主人品德高尚。
②运用类比手法,以“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③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上: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劳:_______________
2.其他实词
(1)有龙则灵.灵: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斯: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惟:_______________
馨:_______________
(4)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___
鸿:_______________
(5)往来无白丁
..白丁:_____________
(6)可以调素
..琴调:_______________
素:_______________
(7)无丝竹
..之乱.耳丝:_______________
知识盘点
竹:_______________
乱:_______________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
形:_______________ (9)何陋.之有 陋:_______________ 3.虚词
(1)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 (2)何.
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 (3)之⎩⎪⎨⎪⎧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
有
二、内容探究
内容理解概括
1.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了“陋室”不陋的哪几个方面?请具体说明。
写作技法
3.说说《陋室铭》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统编课后习题)
4.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主旨情感
5.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6.本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陋室铭
知识盘点
一、1.(1)①出名,有名;②长到(2)使……劳累
2.(1)灵验(2)这(3)只;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博学的人;大(5)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6)调弄;不加装饰的(7)指弦乐器;指管乐器;扰乱(8)指官府文书;形体、躯体(9)简陋3.(1)连词,表承接,就(2)疑问代词,什么(3)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1.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
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2.①环境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交往的人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情趣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4.以有仙之山则名、有龙之水则灵引出陋室因主人德行美好而不陋。
5.借陋室表达自己高雅的志趣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6.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