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


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句是“君子居之,何
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示着以“君子”自 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 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志的文章,抓住物象的特征,理解“物”的特点, 也就能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了。 “台痕上阶绿”,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作者的恬淡之心。 “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恬淡中充满生机 的的鲜活生活状态。 “素琴”“金经”暗示质朴高雅的情趣。
类比:把不同的两个或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 性上的相似,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
恰当的赞扬对孩子的作用,就像阳光对花朵的作用。
重点词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鸿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博学的人。
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译文] 苔痕长到阶上,使 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 ②白丁: 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 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的没有平民。
重点词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庐: 茅庐。庐,房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 它好比南阳诸葛
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
玄亭。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第三部分: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
采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个古人来证明“陋室”不

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
第二部分: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第二部分: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台痕”二句下“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无丝竹”二句含对比的意味,突出室主人超绝 俗的胸襟。 这种既像隐士,又居于尘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 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 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 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 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重点词语
③调素琴:
弹琴。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④乱: 使……感到扰乱。 ⑤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⑥劳形: 使身体劳累。 ⑦劳: 使……劳累。
刘禹锡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
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官
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
时在任上写的。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
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相似。 本文虽只有81个,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 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 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不陋,表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 的情趣。 即使居住在陋室,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古代文体名
陋 室 铭——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 禹 锡 ( 772—842 ) , 字 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 南省)人,著名诗人。 作品有《刘宾客集》等。
作者介绍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 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 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 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 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 宾客。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采用类比手法,本 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借“陋室”表明了作 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 ④馨: 香气,这里指德 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 行美好 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 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舍, 只因我(住屋人)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③斯: 这
第一部分: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概括全文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意事项:
节 奏 语 气 轻 重 音 情感
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①名: 出名。 惟吾德馨。 ②灵: 灵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