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

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很多人对于共产主义的误解是一个逻辑上的归谬,大致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导致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人性本善”,于是试图以批判“人性本善”来展示共产主义的谬误性,但是这显然是并没有意义的做法。

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形式逻辑的结果,而是个辩证法的结果,人本性是社会关系总成的产物,而人与客体世界能够被衡量的是劳动制成品,也就是借由劳动过程。

客观世界,人本身的趋利性,实际上是异化过程后,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方通过强迫劳动对于劳动者本身脱离领有状态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占有,以及劳动者出于自保的实践行为,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劳动异化和生产资料可估产生的一对矛盾使然,而并非什么人性本质。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追求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之所以设想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那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使人性异化,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单一的按劳分配代替按生产要素分配。

但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实现人性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而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可以有多种手段,人们应该在诸种手段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手段是最优的——收益最高,成本最低,而不能把其中某一种手段当作目的,既不能为了公有而公有,也不能为了私有而私有,否则就本末倒置,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

邓小平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严格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典范,而左倾主义的“草论”(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则是误把手段当作目的的标本。

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也是建立在其对现实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规范分析。

例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合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雇佣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这种占有会导致资本家阶级越来越富,无产阶级越来越穷,最终严重制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他提出要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今天,如果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证分析补充、完善、修改或否定了马克思此前的一些实证分析的结论,那么也就应该对相应的意识形态进行调整。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劳动并非价值的惟一源泉,那么非劳动收入就不一定是剥削收入,剥削与私有制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消灭剥削与保护私有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可以并行不悖了。

共产是经济结果,不是政治体制。

任何希望通过强制的政治手段达到共产的都是行不通的,反而以效率为优先的私有制某种意义上是促进共产的。

相对于共产,人民需要更多的是公平。

站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维度以内,我们难以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辩证运动轨迹和运动的原理。

以我们目前的观点可以说共产主义的设想从操作层面看是不靠谱的,这样的批评完全可以,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以及逻辑通畅的论述之上,完全没有问题。

大多数伟大的思想家,也正因为他们论述上存在的不足而给后人留下了批评、阐述和论辩的空间。

但试图把一种复杂而严肃的理论简化成片面的庸俗化的理解,然后试图击倒它,这则是行不通的。

我认为共产主义应该是是实践中“被完成”的设想,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表述是一种理性论证,也没有来得及做出更为详细的阐述。

但是,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不论共产主义是否能实现,但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实现——作为一个话语,输入到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的实践体系中了,它本身是否能实现已经未必需要费心去探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