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片型材料选择题(1)特点: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多项能力(对图片信息的处理能力、原因分析和历史阐释能力、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
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标题是图片的字眼,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2)方法:①三看: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②三思: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思考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思考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备选项。
③多个图片要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做到“论从图出”。
例1 下列图片最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点拨】四幅图片分别是曲辕犁、牛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翻车,先后出现于唐朝、战国、汉代、汉代。
所以,符合要求的是A。
二.数据型材料题(包括选择题与解析题)(1)特点:数据型材料题是以数字(柱状图、坐标图、数字表格等)作为试题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这种题型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史实和历史现象。
(2)方法①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时间、地点等);看尾(材料的出处、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②察:察变化(找出数字的变化),并把数字的变化译成文字信息;③联:联教材(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把数据的变化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④答:仔细审问题,据问而答。
例3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
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点拨】材料反映的是1760~1825年申请专利数变化的情况,而这段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故D正确。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在17世纪以限制王权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殖民霸权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而申请专利数变化反映的是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开展有关,故B不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
【答案】D例4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点拨】根据材料1950—1970年这一信息,B项“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说法错误,两极格局1955年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现今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正成为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ACD三项符合所学知识。
【答案】B例5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
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到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根据所学,1960----196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从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到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的一个时期,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工业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题中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1650亿元是由大跃进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选A项。
三.表格型材料题(包括选择题与解析题)解题方法(1)判读表格标题所表达的变化内容(标题是该图表材料的中心思想,对理解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判读横向与纵向的变化关系(通过图表横向和纵向内在联系的判读与分析,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
(3)判读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选项要求,通过对各图表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挖掘其内在联系。
例6 下表是明代科举考试进士、状元前五名的地域分布。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经济重心南移牵引文化重心南移 B.明代科举政策向南方倾斜C.历史上,南方文化一直比北方发达 D.北方士子不屑于考科举【点拨】表格仅是明朝时期的数据统计,因此,C项错误,BD项材料没有体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进士与状元前五名的地域分布的前五名中的浙江省、江西省、江苏省、福建省、安徽省都在南方。
经济是基础,答案为A。
四.组合式选择题1.题型特点:(1)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的知识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考察角度:①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纳组合,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②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比较能力。
例7 既是一战的战胜国,又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未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有()①中国②美国③日本④法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点拨】因为《凡尔赛和约》侵害了中国权益,国内爆发了人民的反帝斗争;美国是因为称霸世界的图谋遭到英法的抵制,中美两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 A2.解题技巧(1)仔细阅读题干,抓准时空限定及特殊的解题要求。
(2)主要方法:筛选法①肯定筛选法: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题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题肢,然后逐个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包含这些题肢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3)对原因类组合选择题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4)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一般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分析相应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8 《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②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③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④周王室已经衰弱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点拨】“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说明①,“观兵于周郊”说明②,“足以为九鼎”说明③和④。
解答本题时根据题中信息判断即可。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后,诸侯有义务随同周天子作战;当楚王“观兵于周郊”时,可看出当时周王室的衰弱。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切入,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由“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伐陆浑戎”“观兵于周郊”“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可知。
例9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恬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例10 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①交通枢纽地位②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③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④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 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点拨】京杭运河经过扬州;手工业发达,盛产铜镜;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成为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答案:D五.评价型选择题1.题型特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
2.解题方法(1)背景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
(2)理论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
(3)史学法: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一分为二、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
(4)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例11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点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因此应选择C例12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点拨】帖子中所述科举制和八股取士自秦开始的说法错误,科举制开创于隋代,而八股取士是明代开始的。
网友对科举制的评价也较片面,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据此本题选C。
例13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是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
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
”这种治史方法是A.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点拨】唯物史观也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从材料的“以阶级斗争为灵魂”即可判断选择A项。
例14 “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①④【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
①③是历史史实,②④是历史评价。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和③属于叙述回忆史实;②和④属于历史评价。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六.探究型选择题1.题型特点: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有关问题。
2.方法:要善于从材料和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1)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
(2)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例15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