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一)指导思想 1949年12月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
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规定当时课程改 造的基本原则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 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 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 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二)改造特点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改造后的新课程的特点为: 1、像解放区一样取消了“公民训练”以及
“社会”中的公民知识内容。 2、继承了1948年课程分科目和活动的结构形
式。 3、同时发展了集体活动形式,把活动区分或
规范化为朝会或课间会、周会、校内课外活动 以及校外社团活动等四种。
将1949年6月制定的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 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小学各科及每周教 学时间”(参见附录一),国民党政府 教育部1936年7月颁布《小学规程》中规 定的“小学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 (参见附录二)和1948年颁发的小学课 程及教学时间总表(参见附录三),与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 暂行教学计划》(参见附录四)进行对 比。
课程出现如下变革:
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按《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计算(参见 附录七),404+[(20∽34)×8=9601632学时,占总时数的18.29%-26.35%。 实际上,师生参加大炼钢铁或农业生产 大“会战”。
2、下放课程管理权力。1958年8月,中 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 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 “各地方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 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 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领导学校 进行修订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 书。”
1、以“苏化”时期建立的课程体系 为基础。1963年颁发实施的课程,在课程设置、
课程门类、课时分配和进程安排上,与“1955年小学 教学计划”和 “1953年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基本一致(参见附录五、六)。
2、保留了“劳动化”亚阶段强化了 的劳动课程。1963年颁发的课程规定中小学均
二、“苏化”阶段(1953-1956)
“苏化”即苏联化,即在政治、 经济和社会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 教育和课程也全面学习苏联,照搬 苏联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 “课程”形式和“课程”结构,把 苏联“课程”模式照搬到我国。典 型表现为:
三、革命阶段(1957-1976)
这一阶段,我国经历“大跃进”、“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次比一 次剧烈的革命运动,课程理论研究成为禁区, 中小学课程实践研究为政治运动所左右,形成 了:
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 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黄甫全
壹、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的简要回 顾
贰、新时期第一轮小学课程改革的 进展与问题
叁、新时期新一轮小学课程改革的 进展与走向
壹、简要回顾
根据课程变动的不同特征,新中国建立 以来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可以分为五个 不同阶段: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二、“苏化”阶段(1953-1956); 三、革命阶段(1957-1976); 四、恢复阶段(1977-1984); 五、改革阶段(1985-至今)。
“劳动化”亚阶段; “本土化”亚阶段; “大革命”亚阶段。
(一)“劳动化”亚阶段(1957-1959)
中苏两党两国政府的矛盾摩擦越来越激 烈,走向公开决裂只是时间问题了。所 以各个领域开始纠正学习苏联的偏差, 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赶英超美”、“跑 步进入共产主义”,全党、全军和全民 “大炼钢铁”、“大办农业”,遍地是 高炉,四处放“卫星”。
开设“生产常识”课程,小学四年级以上每年劳动半 个月,中学则每年劳动一个月。
这两个特点表明,尽管当时主观指导思 想上力图纠正照搬苏联课程的偏差和 “大跃进”时期“劳动化”的偏差,但 实际上却未能突破历史错误形成的“苏 化”和“劳动化”的限定。
(二)“本土化”亚阶段(1960-1965)
3、建立了综合性课程:政治、语文、
▲“一基”:以1953-1956年期间形成的课程 为基础;
▲“两纠”:纠正“苏化”和“劳动化”偏差;
▲“三新”:编制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和 新教材。
(二)“本土化”亚阶段(1960-1965)
调整后初步形成了本土化课程体系。1963年颁 发实施了新课程(参见附录八),特点表现为 六个方面: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培养劳动 者”的教育方针;
1958年3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 会议,作出决定:生产劳动要列入教学 计划,勤工俭学的主要意义在政治上和 教育上;
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再次重申: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 劳动列为正式课程。
(一)“劳动化”亚阶段(1957-1959)
数学、生物、历史、地理等搞了合并性的综合 课程。
4、中学设置了选修课程。高三开
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立体解析几何、制图、 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愿 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
5、小学增加了外国语课程。规定师资条
件具备的一部分全日制小学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 每周3课时,适当减少语文、数学的上课时数。
6、增加了课时。与1957年小学教学计划和958
年中学教学计划相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 乐等课程增加了课时,每年的教学周也相应增加,每 周课时也比较大幅度增加。每学年授课总课时,小学 从5336课时增加6620课时,中学从6094课时增加到 6708课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本土化”亚阶段(1957-1959)
背景:中苏关系破裂。1960年11月的全国 文教工作会议,检查和批评了文教战线 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 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研究了在教育 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方针的问题。
课程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实施调 整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一基两纠三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