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二)1953—1957年第二次课程改革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胜利(1953年7月,停战协定)。

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据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必须为总路线服务。

当时的教育现实:小学,1952年追求规模扩大,师资校舍跟不上,影响教育质量。

(扩招:03年临沂师范学院的双月湖校区,原先的沂蒙学院。

教学后勤分工而治)。

中学教育质量同样不高,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升学风激化(和我们目前大学情形相似)(1953年高考平均每科成绩不足40分的占46﹪,20分以下的占23﹪)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

1953年1月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和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

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

1953年12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小学教育是人民的基础教育,小学毕业后,主要是参加农业生产,升学还只能是一部分。

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明确指出:“为提高教育质量,中央教育部应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为教师编辑一套教学指导用书,这是目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中学毕业生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其它建设工作”。

小学五年一贯制实施遇到困难,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1955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课时安排上,一二年级的体育、六年级的自然周课时增加,总授课时数减少。

体现了生产劳动、体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另外,还为农村小学增设“周会”,进行农业常识教育。

中学:数学取消高三的解析几何,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原因不清),另在初中增设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

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苏联文学(原因:苏联文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范例),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于1956年基本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且“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这一轮课程改革也于1957年初结束。

这一时期的课改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三)1957—1965年第三次课程改革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毛的夸大化估计,这样由此萌发的“培养一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紧迫感,构成了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背景。

另外,可能还与1958年,经济建设中的“大跃进”氛围有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教育领域多快好省的盲目冒进。

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

下放课程权力,中小学教科书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力量编写;根据当时国家领导反映学制年限长,水平低,不适应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问题,1958年9月起,缩短中小学学制实验,1960年,人教社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原来12年的内容压缩到10年。

(教材特点:贴标签方式生硬增加与本科知识无关的政治内容,有的地方甚至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入选语文课本;教材编写以生产为纲的编写方法;年限缩短,内容删减,降低了教材的系统性)。

教学方法上,“也应贯彻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田间地头的“现场教学”和能者为师原则下的“三老教学”(老工人,老贫农,老红军)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一切学校,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这样,课程改革大跃进。

上一阶段的调整,随着其发布而毁于一旦。

受其影响,中小学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大大超过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标准,有的学校几乎已生产劳动代替正规的教学。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对教师的思想改造。

在教师中开展“拔白旗”“插红旗”和自觉革命,向党交心的运动;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等方式,一度出现简单粗暴,宁左勿右的错误。

1960年后,中央对大跃进反思,从1961年开始,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强调中小学必须根据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地方和学校不得任意修改,为发展学生的志趣才能,高中阶段可根据学校条件开设选修课。

教科书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研究机构,学者科编写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后可推荐全国使用。

除此之外,各省市自治区可自编作为补充的乡土教材。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别有所增加。

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外语。

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

总的来看,新的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重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的教学内容,强调“双基”的掌握和训练,再次复归统一的教学大纲。

在教材方面,针对“教育革命”中各地自编教材以“生产为纲”、打乱学科体系、削弱基本知识的缺点,1960年10月,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通用的十年制统编教材,中小学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1963年秋,各科教材陆续出版。

1964年前后,“教育革命”的宣传与实践波澜再起。

随着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极“左”错误思想的发展,毛泽东又做出了资产阶级机知识分子依然统治着我们学校的估计,阶级斗争的旧调又重新受到强调。

提出,“教育……是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

”同年10月,毛泽东提出了“阶级斗争是一门主课”的思想。

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各地中小学均大幅度增加了政治教育,强化了对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体力劳动。

正规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忽视。

1964年,毛泽东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学制可以缩短”、“学制、课程、教方法、都要改”之后,1964年7月14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对1963年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了精简。

不过,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久后开始,这套精简后的教材并没有出版。

1958—1965年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这次课程改革是在毛泽东提出对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走过的弯路“要引以为戒”以及党中央批评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后,尝试走自己的道路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

有成绩:首先,它正视1954年在初中取消外语课程的不足,在初中重新开设外语课程,使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复归完整;其次,在经历了“教育革命”的冲击之后,重新确立了建国以来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的传统,强调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以适应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课程内容方面致力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其三,在课程结构和制度方面,它首次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打破了建国初期确立的单一的、整齐划一的、所有课程均为必修的课程结构模式。

在课程政策方面,“教育革命”时期通过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给了地方一定的课程权限,有助于照顾不同地方的差异和提高地方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在新中国首度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结合的教科书制度。

这些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存在的问题:第一,过多的生产劳动和浅薄的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结合,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