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的定义

一、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一般分为两大类:①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②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

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

②非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

例如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

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二、安乐死立法的国家2003年11月10日荷兰一院(即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这使得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法案规定,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考虑成熟后,可自愿提出结束生命的书面请求,主治医生则应向患者详细陈述实际病情和后果预测,并由另一名医生参与诊断和确诊,可实施“安乐死”。

法案还规定,实施“安乐死”的手段必须是医学方法。

目前,积极安乐死只在荷兰和比利时合法。

瑞士和美国俄勒冈州的法律则允许间接或消极安乐死。

美国俄勒冈州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地方。

1994年,该州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医生为只有半年存活期的绝症病人提供他们要求的致死药物。

自这项法令1997年生效以来,已有200名绝症病人在该州实行了安乐死。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目前正在仿效俄勒冈州制定类似的法令。

世界上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荷兰,比利时则紧随其后。

2002年9月23日,荷兰取消了对有条件安乐死实施者的刑罚。

目前,比利时和荷兰都准备就婴儿和痴呆患者安乐死问题立法。

瑞士允许消极安乐死,并成立了一个帮助他人死亡的专门协会。

英国上院正在审理一项允许自愿安乐死的法案。

在日本,有条件的安乐死于1995年得到最高法院许可。

哥伦比亚则于1997年立法确认安乐死是临终病人的一项权利。

法国青年樊尚·安贝尔的母亲曾帮助儿子安乐死,这促使法国议会于2005年通过一项法令,给予没有希望治愈或处于垂死阶段的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曾短期承认安乐死合法。

有关法令于1996年7月生效,但于1997年3月被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废止。

在全球各地,有很多人为安乐死合法化奔走呼号,但也有很多人坚决反对安乐死。

在反对安乐死的人看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他人死亡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荷兰的安乐死病例荷兰“安乐死”第一人及当时背景:11月30日,在阿姆斯特丹,这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但对托莱尔一家来说,这又不是平常的一天,因为她的母亲选择在当天与所有的亲朋好友诀别;而这一天,又是荷兰议会顺利通过安乐死合法的第二天。

托莱尔的母亲迪莉亚老太太今年71岁,她是一位非常开明的退休教师,几年前她得了不治之症并已病入膏肓。

几个月前,她就提请医生给她实施安乐死,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并且已经获得了两位主治医生的同意(按照荷兰法律必须有两名主治医生证实病人获得了不治之症才可以被实施安乐死),但作为子女,托莱尔坚决不同意,但是迪莉亚老太太说,如果不尊重她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伤害和不孝,因为她每天都要经受痛魔的折磨。

拗不过老母亲的强求,在与姐妹们商量之后决定同意。

迪莉亚老太太突然像个孩子般高兴起来,她说,她决定选择在11月30日这一天,因为这天是荷兰安乐死刚刚通过的第二天,是一个有意义的日子。

对于安乐死,荷兰的法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医生对垂危病人实施安乐死时,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由患者本人“深思熟虑”后提出实施安乐死申请。

2、确认患者病情根本无望好转且病人在经受病魔“令人无法忍受”的折磨。

3、向患者如实通报其病情及以后的发展情况。

4、与患者协商并得出结论,认为安乐死是唯一的解脱办法。

5、一直看护患者的医生就上述4条写出书面意见。

6、征得另一位“独立”医生的支持。

7、对病人实施规定的安乐死程序。

荷兰规定,所有上述条件仅是对成年患者而言,对未成年的患者,需要有附加条件:16到18岁的未成年患者可以在同家长商讨后一同作出决定。

而12至16岁的青少年,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作出决定。

荷兰是世界上对安乐死实行合法化的先行国家,在荷兰每年有4000名老人死于“合法化死亡”。

但是从2002年下半年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荷兰实施安乐死的人数突然增至7000人。

而在同时,荷兰有近3万名患病老人单独或者结伴逃亡到邻近还没有实施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老人害怕被变相杀死。

比利时:比利时93老妇绝食要求安乐死2009-03-25 13:18:21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梁小逸报道据比利时媒体报道,比利时一位93岁的老人绝食要求对其实施“安乐死”。

不过由于申请不符合当地法律要求,预计将很难得到满足。

俄罗斯新闻网3月24日报道,这位老人名叫艾米丽·埃斯本,出生于1916年。

她孤身一人住在比利时弗兰德省一家老人院,目前身体情况非常糟糕。

老人的眼睛完全失明,身体无法动弹。

据比利时媒体报道,这位老人说唯一能让她感到幸福的就是死亡。

但依据比利时立法,申请安乐死的人必须身患无法治愈的重病且病人无法忍受病痛折磨。

另外,申请人要书面回答主治医生的几个问题后才有权递交申请。

比利时2002年将“安乐死”合法化,是继荷兰之后第二个允许“安乐死”的欧盟国家。

过去6年中,共有2700人申请“安乐死”。

法国:近来,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命运备受全球各界广泛关注,引起人们重新讨论“安乐死”这一涉及法律和医学伦理范畴的议题。

在此背景下,法国上下辩论多年的“安乐死”日前也在法律界定上终于告一段落。

本月12日,法国参院通过了去年11月底国民议会表决赞成的《临终病人死亡权法》。

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事件:1990年,26岁的美国妇女夏沃因体内钾元素失衡而成了植物人,十五年靠一根进食管维持生命。

1998年,其夫迈克尔向佛罗里达州(下称佛州)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其实行安乐死,此举遭到夏沃父母的强烈反对。

2001年4月,佛罗里达州当地法院批准迈克尔的申请,夏沃身上的进食管第一次被拔去,两天后,另一法院作出相反的判决,夏沃重新接上进食管。

2003年,迈克尔再次上诉,佛州法院批准拔去进食管,后来在州长干预下重新进食。

2005年3月21日,美国众议院以多数票通过紧急议案后,布什也签署了该议案,允许她的父母要求联邦法官延长女儿的生命,要求联邦法院重审此案。

2005年3月22日,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作出裁决,驳回国会的要求,夏沃进食管被拔掉。

2005年3月31日,拔掉进食管13天后,夏沃死亡。

在法国,“安乐死”一直被视为禁区。

刑法明确规定:主动帮助别人死亡视为与谋杀同罪,最高刑期可判无期。

但减少临终病人痛苦的大辩论此前一直未停止过。

1999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接受了58名议员联名提交的“安乐死”立法建议书,2000年3月,法国政府公布了一项关于实施安乐死的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认为在法国实施“安乐死”应继续被视为一种“非法行为”,但同时建议在所有医疗方案被证明无效和病人要求的情况下实施减少病人痛苦的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此后,“安乐死”立法始终裹步不前,但2003年一位年仅22岁的法国青年凡桑・昂贝主动结束生命的选择引起了全国大辩论,成为推动“安乐死”立法进程的主要动因。

在2000年,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昂贝的生活。

全身瘫痪和丧失语言机能的他只能依靠微微活动的左手拇指与外界交流。

3年痛苦不堪的生活让昂贝感到生不如死。

在向法国总统希拉克发出结束生命的求助和得到安乐死在法国属非法的解释后,昂贝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玛丽的支持。

在亲手给儿子使用安乐死药剂后,玛丽也因协助自杀而被捕,受到“谋杀”或“未能帮助处境危险的人”等罪名的指控。

这一事件在法国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多数舆论希望司法部门充分考虑昂贝母子所承担的痛苦,希望从人道出发网开一面。

包括法国总统在内的高官政要均表态,要求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宽容玛丽,但同时又表示一致反对“安乐死”。

这一感人事例深深触动了法国民众,唤起了人们对“安乐死”的思考,此时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对该项立法持积极态度。

同样的经历昂贝母子的不幸与遭遇使法国议员嘎埃丹・高斯和女议员娜蒂内・毛哈诺备有感触,他俩为此积极呼吁国家在该领域立法。

昂贝离开人世的第二天,国民议会成立了有关“安乐死”专项调研小组,并于2004年6月公布了一项共识性草案;同年11月底国民议会一致通过了临终病人死亡权法案。

其实,他们推动立法的动力除了来自对昂贝命运的同情之外,还来源于其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经历,他们在其中曾分别同样感受到了惜别亲人的痛楚。

嘎埃丹・高斯先生的父亲患癌症后,病情日渐加重,逐渐加大剂量的吗啡已不能减少病痛,于是求助儿子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要求使高斯极为震惊和伤心。

他不堪亲自结束父亲生命,只好借口工作忙,将其父转至医院。

1989年父亲临终前所经受的病痛煎熬和令人揪心的场面,至今使其终生难忘和深感自责。

娜蒂内・毛哈诺女士现正面临同样的情感折磨。

其父亲2002年突发脑溢血长期卧床,处于植物人的状态,在听到母亲因不愿承受父亲所受煎熬而提前留下要求“安乐死”的心愿后,其内心极为痛苦。

面对这种苦于无助的局面,她曾强烈呼吁民众为“安乐死”的合法化而行动起来。

折衷法案起争议英国于1936年首先了成立“安乐死”自愿协会,最早在欧洲提出了“安乐死”的概念。

2002年荷兰和比利时相继批准实施了“安乐死”法案。

其他欧洲国家虽然多有不同解释,但始终未能在法律界定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法国此次通过的临终病人死亡权法案也未能突破“安乐死属非法行为”的司法瓶颈。

该法案强调,继续进行固执和不合理的治疗是不可取的。

法案规定,医生尊重病人提前提出的中止治疗的选择,哪怕采用会带来可能加速死亡的镇痛药物,医生不承担任何责任。

因此,对病人所提出使用的致命药物,医生根据法律规定,只能爱莫能助。

该法案通过后,社会反映不一。

法案报告的提交人德理奥认为该法基于各方意见,体现了“平衡和明智”的原则。

他说,虽然该法案尚未满足病人更深层次的期望和更多地触及医疗伦理领域,但这也算是一个进步;部分民众暂时对该法的理解和接受会使“安乐死”一词被搁置一边,另外法案也避免了涉及修改刑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