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高乐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970年),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圣西耳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他曾三次负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他任第4装甲师准将,6月任内阁陆军部副部长。

当法国的贝当组阁并准备和德国媾和时,他毅然机智地脱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极力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CharlesdeGaulle)生于里尔一教师家庭。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三次负伤。

1916年最后一次受伤后被俘,五次逃跑未遂。

1918年停战后获释。

1919年应募到波兰军队任职,次年被授予波军少校军衔。

其间,提出步兵和坦克在空军配合下协同作战的思想,被聘为波兰朗贝托夫军事学院战术教官。

1921年回国后,任圣西尔军校战争史讲师。

1922年考入军事学院。

1924年毕业后到美因茨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任职。

1925年调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P.贝当元帅办公室参谋。

1927年受命指挥第19轻步兵营。

1929年调往驻近东部队。

1931年底回国后,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任职。

其间,出版几部军事理论著作,强调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建立规模小、机动性强的职业军队,在步兵、空军协同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见戴高乐的军事思想)。

然而,他的建议没有受到法国军事当局重视。

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团长,晋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命组建第4装甲师。

1940年5月率部抗击德军入侵,晋准将。

6月出任雷诺内阁负责国防事务的副国务秘书和陆军部副部长,曾建议将法军部分兵力撤往北非继续战斗,但未被采纳。

6月17日法军停止抵抗后飞往英国。

次日在伦敦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公告,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

从此,他成为法国抵抗运动领袖,积极争取法国殖民地参加抵抗运动,并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配合盟军作战。

1943年6月在阿尔及尔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

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

8月25日作为解放者率部进入巴黎。

在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关头,他站到斗争最前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法国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1945年11月当选为政府总理。

翌年1月因未能建立凌驾于一切党派之上的总统制而辞职。

1947年4月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并担任主席。

1953年5月宣布退出政界后,回到家乡科隆贝双教堂村隐居,着手撰写《战争回忆录》。

1958年6月值法国各派政治势力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之际,应总统要求出任内阁总理,稳定政局。

不久制定新宪法,扩大总统权力。

同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

1965年竞选连任。

任内,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核力量,拒绝在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并退出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在国际事务中,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谴责美国在法军撤离印度支那后武装干涉越南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反对以色列抢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禁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

在国内政策上比较保守,未进行必要的改革,导致1968年全国政局出现动荡。

1969年4月28日因其改革议案在全民投票中被否决而辞职。

回到科隆贝双教堂村后,撰写其执政时期的回忆录。

著有《敌人内部的倾轧》、《剑刃》、《建立职业军队》、《法国和她的军队》、《战争回忆录》和《希望回忆录》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

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具体实施有: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夏尔·戴高乐在法国历史上是一位与拿破仑一样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如果说拿破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拿破仑法典》,那么戴高乐则留下了至今被法国人奉为圭臬的“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不仅在政治上很有成就,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他在《未来的陆军》、《法国和它的军队》、《剑刃》等著作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作战思想。

然而他这些有见地的军事思想在当时的法国却不被赏识。

大个子“大思想”戴高乐报考圣西尔军校时,入学成绩平平,处于中等偏下。

然而他在军校的表现却如他的大个子一样鹤立鸡群。

同学们私下给他取了不少外号,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在外号前面冠以一个“大”字。

除了他个子大鼻子大之外,还因为他的“思想大”。

戴高乐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

老师教的那点东西似乎远远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他于是开始研究战役、战略层次上的问题,研究政治与军事、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这使得他在学员连多少显得有些“不合群”,以至于他的很多同学都被提升为中士后,曾经有人问连长为什么不提升戴高乐时,这位连长回答说:“中士怎么能满足他的胃口呢?他也许只有当上统帅才会合心。

”挑战权威1912年,戴高乐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后,成为步兵第33团的一名少尉。

这个团的团长就是后来成为元帅的菲利浦·贝当上校。

戴高乐分到步兵团不久就参加了一次培训。

贝当上校亲自给这些年轻军官们讲解,当年在蒂雷纳元帅与孔代王子的一次战斗中,蒂雷纳元帅的骑兵是如何骁勇善战,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正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戴高乐突然站起来打断了团长的话,指出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是因为蒂雷纳元帅的炮火压制住了孔代王子。

在当时打断长官的讲话在等级森严的军营中是一件很犯“忌讳”的事。

不仅如此,戴高乐还提出了与团长不一样的观点。

这种冒犯权威的事在当时是不可想像的,大家都为戴高乐捏了一把汗。

谁料到戴高乐这次交了好运。

贝当上校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表扬了他,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在这一次事件之后,戴高乐在军营中的声望大增。

怀才不遇1937年,赏识戴高乐的贝当一路升迁,开始与霞飞、福煦3个8旬老翁把持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

他把戴高乐调到身边。

一开始,戴高乐对贝当尊敬有加,但很快因为在军事思想上的严重分歧而被贝当所弃,彼此分道扬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军事当局死守一战时的经验,经营了一条历史上著名的马其诺防线。

当时戴高乐却不赞成这种做法。

他在《未来的陆军》一书中指出:“汽油发动机控制了我们的命运。

”“机器改变了生活的每一方面,战争也不可能例外。

”他预言马其诺防线将会毫无作用,敌人可以不碰你的防线而改道进攻。

因此他主张建立一支10万人6个师的装甲部队,以作机动防御。

直到1939年,他还在苦心呼吁,向他的上司们进言:“汽油发动机在粉碎我们军事理论的同时,还将粉碎法德边界的马其诺防线。

我们必须向德国人学习!”可是法国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对他的著作也毫不重视。

而德国人却在《未来的陆军》第一版出来后,一下子买走了200册,并对书中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还在军队建设中加以应用。

后来有一位法国记者采访德国机械化部队司令古德里安,古德里安问那位记者:“我的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最近在战术上又有些什么新发展?”这位记者竟一时呆若木鸡,不知所云,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戴高乐这个名字和戴高乐的著作。

疼爱弱智女儿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不仅是法兰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称赞的父亲。

戴高乐夫人将要分娩,不幸遇到了车祸,当场昏死过去,经医生的抢救才转危为安。

不久,女儿小安娜便诞生了,遗憾的是,由于夫人的治疗过程中服用大量的的药物,致使小安娜生下来就是一个迟钝弱智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现实,戴高乐夫人没有一点厌烦的表示,她对丈夫说,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钱,也要让安娜享受一个正常孩子的欢乐。

戴高乐十分同意妻子的解释,他激动地说:“不是安娜自己要求到人间的,我们两个人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

”为了使安娜生活在一个更祥和、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戴高乐夫妇购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住宅,使安娜既可以避开众人的目光,又可以安静地与父母在一起。

戴高乐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职,外表看上去十分威严,似乎令人难以接近,但对这个女儿却十分慈祥。

他对安娜的每一个要求尽量满足,从不拒绝。

随着小安娜的逐渐长大,每天饭后,戴高乐总领着女儿的手围着花园散步,还不时地为她讲故事、唱歌儿和表演哑剧。

小安娜虽然不能说话,但在高兴的时候,也会像别的小孩子一样,欢快地笑出声来,而爸爸是惟一能使她发笑的人。

当安娜玩得疲倦时,她便伏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

戴高乐陪伴女儿的时候,从来没有急躁和厌烦过,即使在二战流亡期间,也把安娜带在自己身边。

他总是以神圣的父爱,抚平小安娜心灵的创伤。

戴高乐一生节俭,却为安娜设立了专用的委托金,并以自己撰写回忆录的版权费人了低押。

安娜在即将欢度20周岁生日的时候,不幸被肝炎夺去了生命。

安葬仪式结束后,戴高乐夫妇含着热泪,站在女儿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好像还不许多话要和孩子倾诉。

天已经黑了,戴高乐才对妻子说:“走吧,现在她已经和别人一样了。

”安娜去世后,戴高乐总统在痛苦中决定:将安娜生前住过的房子改建为“安娜·戴高乐基金会”办公处,决定断续帮助和女儿一样弱智的孩子。

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1]戴高乐纪念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