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高乐与二战

戴高乐与二战

题目:戴高乐与二战戴高乐与二战摘要他是一位军功卓著的军人,他曾高瞻远瞩发表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著述,竭力主张在法国组建有高度机动性的机械化部队;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二战期间独身一人前往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二战前他发表了《剑锋》(1932年)、《未来的军队》(1934年) ;他是一名铮铮铁骨的法国人,他热血爱国,在德国入侵后国内政坛一片投降之声中坚决主张与德国血战到底,在二战期间坚决维护法国利益。

他是夏尔·戴高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法国人民心目中的戴高乐将军。

他的一生经历了数度风雨,尤其与二战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也把自己的烙印永远地留在二战中。

关键词:戴高乐;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由法国运动;爱国ABSTRACTHe is a great soldier,and he has Published a series of military theories,insisting that France should have its own mechanized troops;he is a distinguished politician,and he has been to the UK alone to lead the free French movemen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He is a good writer,and he has published The Edge of the Sword(1932)、Army of the future(1934);He is a French of integrity,and he insists on fighting against German.He name is Charles de Gaulle ,the frist president of France's Fifth Republic,France's general DE Gaulle in people's mind.He has experienced a lot of things,especiall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and his whole life is strong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World War.KEY WORDS:Charles de Gaulle;the Second World War;the free French movement;patriotism.那是6月17日,一个看似平凡实则非凡的一天,这一天,身为国防和陆军部次长的戴高乐即将送英国的斯皮尔斯将军回伦敦。

此时的法国,正在遭受德国法西斯的侵虐;此时的法国,国内政坛风云突变,当权政府一片投降不抵抗之声。

此刻的我们难以知道当时的戴高乐是否也为自己即将做出的选择而惴惴不安,是否也曾萌生过退意,但我们知道的是他带着民族的血性勇敢无畏地坚持到底。

飞机即将起飞,斯皮尔斯将军已经登上了飞机,飞机启动,我们的戴高乐将军做出了一个日后让无数人津津乐道、让所有的法国人激动不已的选择:他开始随飞机奔跑。

此时的他,无谓自己的政治前途命运,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法国不能投降,法国要同德国血战到底,法兰西民族绝不会轻易投降。

这是多么幸运,他最终登上了去英国的飞机,虽然飞机腾空之际,他的腿还在空中乱蹬呢!虽然除了两个行李箱之外,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临行前雷诺馈赠的10万法郎。

这样的夏尔·戴高乐,他的一腔爱国热血,他的民族血性,在法西斯德国侵虐法国之际像火山喷发一样喷薄而出。

他意志坚定、勇敢无畏,同时又有勇有谋,善于谋划。

在贝当傀儡政府当政,主张向德国投降之际,他身为政府高官,抛下政治前途毅然决然前往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为法兰西民族之明天而奋斗的行为与精神不得不让我们赞叹。

戴高乐被二战打上了烙印,也给二战打上了烙印。

戴高乐的一生,是二战的一次奇遇。

随着时间的前行,我们对于他与二战的点点滴滴有了更加深入与精细的了解。

受家庭环境影响,戴高乐很早就立誓要成为一民为国尽忠的军人,拥有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绪,长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他人生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不可磨灭的记忆,也为日后他在二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下了基础。

早年戴高乐为了实现军人梦考入圣西尔军校深造,其后投入贝当任团长的驻阿腊斯的第33步兵团,与其结下友谊。

说起这段友谊,戴高乐也是唏嘘不已,两人因军事、政治相识相知,也因军事、政治而分道扬镳。

对怀揣法兰西大国梦的戴高乐而言,生命诚可贵,友谊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适逢法西斯德国的大举入侵,眼看着家国不保,生灵涂炭,雷诺政府垮台,贝当出任总理,却主张向德国投降。

一腔热血的戴高乐坚决主张同德国血战到底却在法国难以得到支持,其后只身前往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这段友谊也宣告破裂。

作为一个军事家,实则戴高乐有很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高超的军事头脑。

众所周知,他入伍后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他多次大小战役,对战争有敏锐的嗅觉与判断能力,他曾发表了《剑锋》(1932年)、《未来的军队》(1934年) 等关于军事的著述,提出了在未来战争中大量使用坦克以及机械化部队与空军、步兵协同作战的必要性,竭力主张在法国组建有高度机动性的机械化部队。

然而可惜的是,戴高乐的这一主张并没有在法国得到认同,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他的军事想法在德国得以实施,并且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成果。

我们不得不为戴高乐感到可惜,如果他的主张能在法国得到重视并且普遍运用,是不是历史的车轮会发生不一样的转动,他也会有不一样的命运,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存在的可能性。

我相信不管人们对戴高乐的评价如何,只要他是一个有民族血性的人,哪怕他身处异地,哪怕他离家千里,只要他心中有他的国家,他都会在听了下面一番话后热血沸腾、不能自己,他心中的爱国热血会熊熊而起,他会尽他所能来保卫他的国家、他的民族:我是戴高乐,我现在在伦敦。

我向目前正在英国领土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领土上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向目前正在英国领土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领土上的一切军人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取得联系。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

明天就象今天一样,我将在伦敦电台上同你们说话。

这是戴高乐在前往英国的第二天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室对法国发表的广播演说,也标志着法国抗击纳粹侵略的开始。

我们难以揣测当时的戴高乐心中的确切想法,但是能确定的是他一定是出于对法兰西民族的热爱,他的心中那熊熊燃起的爱国之火是他前进的明灯,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跪倒在德国的侵袭之下!这份爱国之情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饱受日本的侵虐,正是出于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担忧,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仁人志士揭竿而起,领导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虽然是不同的民族,虽然是不一样的人,但是相同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投身于本国的抗战之中。

作为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者,戴高乐想尽一切办法积聚力量。

他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虐,鼓励法国人民展开抵抗德国的运动。

除此以外,他开始着手把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法国士兵集结起来,立即着手建立一支由“法国委员会”指挥、象征法兰西继续参战的法国军事力量,并努力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戴高乐也与国内抵抗势力取得联系,1941年德国对苏联开战后,法国共产党强烈呼吁抗击纳粹,法共的主张得到响应,法国共产党的人数激增到50万,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其他抵抗力量统一为“法国内地军”,戴高乐努力地与其展开合作。

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以来,戴高乐也历经了大大小小的风雨,经受了多多少少的挫折,例如米尔斯克比尔事件以及士兵招募问题,然而,他并不惧怕这些,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总会有消散的一天,他拥有排山倒海的信念,任何一切都不能阻挡它的实现,他坚信纳粹德国终有被打垮的一天。

谈起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就不得不说起他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关系。

当戴高乐只身前往英国寻求帮助与支持、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时,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半开玩笑地质疑:“将军阁下,你觉得你一个人能代表法国吗?”戴高乐的脸上出现了不快,思考了很久后,从容地说:“当然能!没有一个政府有权合法地出卖它的国家和人民。

现在,法国遭德国入侵,政府成员中只有我坚持抵抗。

一旦现任政府宣布投降时,我就将代表法国人民执掌战时政权。

”很多年后,当人们再次看到这段对话时,不得不发出感叹,两位历史的巨人因为共同的敌人而展开合作,而后也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争论不休。

不得不承认,英国首相丘吉尔给予了戴高乐莫大的帮助与支持。

戴高乐也曾经感叹道“英国人民向我们表示的慷慨友情是人们不能想象的……前来将其劳动、时间、金钱交给我们支配的英国人也是人们不能计算的……”在与戴高乐的见面后,据丘吉尔的证词,他预感到这位几乎陌生的法国年轻将领的价值,有一天竟称呼戴高乐为“法兰西统帅”,甚至低声地说戴高乐是“应运而生的人”(《戴高乐传》作者:(法)德拉戈尔斯曹松豪译)。

英国向戴高乐给予了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促进了自由法国运动的推进,当然,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的开展,也有益于英国对纳粹德国的抵抗。

然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样两个曾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因各自国家利益的不同而日行渐远,除此以外,戴高乐的不妥协态度和独立姿态、他的倔强与高傲让丘吉尔感到很是厌烦,让他们相互指责,甚至多次激烈地争吵。

丘吉尔指责戴高乐态度过于高傲,总是以大国统帅自持,想法不切实际。

戴高乐则指责丘吉尔太过于依赖美国,对罗斯福卑躬屈膝。

事实上,戴高乐一直认为英国是美国在欧洲的代言人,而美国对欧洲不安好心、不可信任。

在整个二战期间,戴高乐心心恋恋的是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历史地位,力图使法国在战后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存在。

他的这种爱国热情很难被英国特别是美国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他想法不切实际。

在一定程度上,戴高乐的这种爱国热情确实不符合当时法国的实际状况,也限制了法国与美国等国家的交往。

但是从他作为一民法国人、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者来考虑,我们可以理解他的爱国热情。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民族在世界上处于被尊重的地位,没有谁不渴望听到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赞扬。

戴高乐的一生曾经历了许多:疯狂的战争、帝国的垮台、意识形态的更替、激化的矛盾等。

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改变他对法兰西的热爱、对民族自由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返回法国,在法国人们的热烈的欢呼声中继续他的政治生命,着手重建满目疮痍的祖国,虽然几经波折,但他最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