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专业名称:历史学(历史与社会方向)呼芳弟指导教师:李怀顺[内容摘要]一直以来,法国都走在历史的前列,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可在1940年5月,当德国重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突入法国时,号称“世界陆军之冠”的法国大溃败,成立了贝当政府向德国屈辱投降。

而流亡海外的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毅然成立了“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法国便经历了从亡国到战胜德国的一段曲折而壮烈的过程。

1944年,法国终于获得了解放。

法国能够获得解放和独立,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在这诸多因素中本文认为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所展现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二战;戴高乐;自由法国;贡献法国是西欧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大国自居。

但二战初期,百万法国大军在短短的几十天便被法西斯德国击溃,战败投降。

世界大国的地位与1940年的大溃败形成的强烈反差,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法国战败亡国的原因:有人说这是法国军事建设的必然结果①;有人认为是法国北部的平原地形不利于作战;也有人认定是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也是法国经济实力衰退、社会政局不稳、国内和平主义盛行的必然产物②。

但引起本人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在既成的历史现实中,法国人是如何走出这段历史低谷的呢?法国又是怎样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的呢?为此,本人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专著、个人传记、历史教材、学术期刊等文献资料,认为法国能够获得解放与独立,是与当时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分不开的,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法国复兴的主要原因。

与法国相比,中国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而近代中国屡遇外族入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

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也能从戴高乐领导的法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复兴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便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和意义。

以下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一、世界大国法国历史上的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15世纪中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意大利学者就开始到法国传播拉丁文、希腊文化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法国优秀人物有作家拉伯雷、哲学家笛卡儿等,他们将文艺复兴运动不断推向新阶段。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继此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以法国为中心,法国产生了众多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流派。

如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魁奈、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等。

这些思想家的政治理念为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在16世纪西欧各国发生的宗教改革中,以法国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为法国、荷兰、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信仰的力量。

法国也是最早进行海外探险的欧洲国家之一,它与英、法、俄对北极地带、南太平洋、大洋洲及北美洲海岸进行了最早的航行探险。

紧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是海外殖民扩张,进入16世纪以后,法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角逐。

17世纪中期以后,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更是加强了殖民掠夺。

1648年,法国在美洲加勒比海夺取了一些岛屿;1660年后,法国先后占领了加拿大、非洲马达加斯加、好望角和亚洲印度的部分地区;从1678年起,法国又侵占了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法属路易斯安那殖民地;1683年,法国殖民者在印度东海岸的本地治里建立了殖民统治,扩大了在印度的控制范围;1697年,法国在加勒比海圣多明各岛西部的海地建立了殖民统治,并与英国、荷兰瓜分了圭亚那;到17世纪末期,法国的殖民扩张达到高潮,使它在18世纪初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强国。

至今,法国的海外领地有:西南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留尼汪、太平洋西南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的瓦利斯和富图纳、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岛群的新喀里多尼亚。

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以南25千米的北大西洋中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则是其海外属地;位于太平洋东南部的法属波利尼西亚虽在1984年实行了内部自治,但其外交、国防、财政和司法权仍归法掌管。

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瓜德罗普与马提尼克则都被划为法国的一个大区③。

它们的总面积合计达29135平方千米,占法国本土面积的5.28%。

在政治方面,从16、17世纪之交的亨利四世到路易十三、路易十四,他们都不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到17世纪末时,法国进入封建专制制度的鼎盛时期。

此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法国的统治政策、经济政策、军事体制、宫廷文化、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以及服饰等均为欧洲各国所效仿,法语也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语言和主要国际语言。

而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也是一次“欧洲规模”的革命,它的影响超出法国国界,对在欧洲大陆上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和推动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起了巨大作用。

法国大革命被学者们称作是“进行了两个多世纪的革命”,因为这场革命“留下了一系列至今仍然在争论不休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原则”④,可见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它的深度和广度。

国家的强大使得法国人对祖国充满自信与自豪感。

在戴高乐看来“法国应该成为第一流强国”⑤,而这种思想“是他生来就有的”⑥。

二、历史伟人戴高乐夏尔·戴高乐于1890年生于里尔一个天主教家庭。

父亲亨利·戴高乐参加过普法战争,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对戴高乐影响很深。

戴高乐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过三次嘉奖。

在二、三十年代,他作为贝当的幕僚,执行军事使命,并致力于战略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出版了《剑刃》(1932年)、《建立职业军》(1934年)等书。

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上校团长。

第二次是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率部驻守亚尔萨斯,几次写信给参谋部,呼吁建立装甲部队。

1940年5月,戴高乐受命指挥第四装甲师,在拉昂一带进行阻击。

6月5日,雷诺任命戴高乐为国防部副部长。

6月14日,巴黎陷落,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戴高乐向雷诺总理表示:“绝不同意求和”。

但是,他的主张却遭到投降派的竭力反对。

投降派贝当组阁后,准备逮捕包括戴高乐在内的坚持抵抗者。

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于6月17日离开了法国。

次日,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著名演说─《告法国人民书》,开始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

1944年秋,法国获得解放,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进入巴黎。

他被推选为法国临时政府主席、总理兼国防部长,恢复了在法国的统治。

之后,迅速组建了一支200万左右的军队,参加欧洲最后的对德战役,也借此维护了法国的大国地位。

1945年10月,法国举行战后第一次大选,新议会推选戴高乐为法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辞职。

1958年闲赋10年后再次当选总统,1969年辞去总统职务引退。

1970年因病在科隆贝逝世。

戴高乐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法国闻名遐迩的反法西斯人物,他的品格、意志、才干、勇气,令人敬慕不已。

在我所接触到的历史资料中,都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毛泽东也曾于1970年称赞说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在法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更是这样述说:“法国和戴高乐基本上说是同义词”。

三、复兴原因探究1940年5—6月间,号称“世界陆军之冠”的法国被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用闪电战一举击溃。

6月17日,以贝当元帅为首的停战派组成了新政府。

6月22日,贝当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条约》,宣布投降。

而这一受降仪式对法国人来说是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受降仪式在康边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举行,而这里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所在地,如今景物犹存,但胜败双方却换了位置。

投降协定规定:“法国北部和西部约占全国领土3/5的主要工业区、巴黎以及海峡和大西洋沿岸均为德国占领区;法国负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在西南部的非占领区则由贝当政府统治,政府所在地设在维希”⑦。

这样,整个法国实际上就处在了德国的控制之下,法国人蒙受着亡国的耻辱。

而四年以后,1944年8月26日则是法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天,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进入获得解放的首都巴黎,步入凯旋门。

法国能够战胜法西斯德国,最终赢得解放与独立,是与当时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分不开的。

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法国复兴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因素。

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之。

(一)决心复国1940年法国在军事上大溃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分成了两派,即以雷诺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贝当、魏刚为首的投降派,两派展开激烈的争论。

6月11日,在盟军最高军事会议上,魏刚最后一次要求英国重新派遣几个空军中队,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

而在巴黎陷落的第二天,英国政府为保存实力,立即决定撤出英国远征军,全部英军和2万波兰军队一起登船撤回英国。

6月16日,内阁继续讨论和战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投降派占了上风,主战派的总理雷诺辞职,贝当任总理。

6月17日,贝当在电台公开发出停战号召,宣称:“今天我以沉痛的心情向你们表示,必须停止战争”,“体面地寻求结束军事行动的方法”⑧。

之后,除少部分部队不执行停战命令外,整团整团的法军都停止了军事行动。

而此刻戴高乐将军的态度依然很坚决,他表示“绝不同意求和”。

在贝当政府与希特勒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并准备逮捕坚持抵抗的一批人士时,戴高乐毅然离开了法国,在海外发展反攻力量。

在法国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做出这样的抉择源于他真挚的爱国情怀与个人的远见卓识。

戴高乐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小就受到他父亲亨利·戴高乐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

戴高乐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其《战争回忆录·召唤》中的“对法国的一种看法”一文中就可看出。

在此文中他写道:“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

这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产生出来的。

感情的那一面使我把法国想象得象童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上的圣母一样献身给一个崇高而卓越的使命。

……但我理智的一面又使我确信,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11。

对祖国真挚的热爱驱使戴高乐投入到反抗法西斯德国、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战争中去。

戴高乐他也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善于洞察时局的军事家。

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法国的境况把握得相当准确。

这在他的演说—《告法国人民书》中明确表现了出来,在此次演讲中他呼吁:“……我是根据对于事实的充分了解在说话,我说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我请求你们相信我。

使我们失败的那些因素,终有一天会使我们转败为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