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同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分析学生:《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只是在脑海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
这节课只要教师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很快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理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页,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
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三、运用知识(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比一比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2.小组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比大小教学设计二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
有梨、桃子、香蕉。
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
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
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认识符号“=”的含义(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
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认识符号“>”的含义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
指名说说。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
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5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练习二6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个数来比大小,在“>”、“<”、“=”两边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三、扩展活动:第17页上的思考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线、用学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萝卜少,所以有一只兔子吃不上萝卜;有的学生数出兔子的只数是5,萝卜的个数是4,根据1---5的排列顺序得出4<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比大小》教学设计三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肖婉弟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和1—5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1、课件演示:小猴子分水果场景师:今天,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
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2、汇报交流。
3、动手操作。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A、独立思考B、小组交流C、全班交流②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教学设想:借助小猴子分水果的场景引入新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等号。
(研究第一种情况)(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数的方法来比较。
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课件出示)(3)、认识“=”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课件出示 3 =3读作:3等于3等号(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
(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2、认识“>”、“<”(猴和香蕉比、猴和梨比……)(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
(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
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