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新教材《动能和动能定理》课件
高中物理新教材《动能和动能定理》课件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3.动能定理 (1)内容:公式为 W=12mv22-12mv21或 W=Ek2-Ek1 或 W=ΔEk。外力对物 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意义:揭示了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力做功的 过程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力做了 多少功来度量。
提示:由 W=Flcosα 可知,W=Fl。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活动 2:这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和位移的关系怎样? 提示:由运动学公式可知 v22-v21=2al。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活动 3:可否把功这个物理量与运动联系起来(水平面光滑)?
提示:不矛盾。人没蹬车,但合力却对人和车做正功,动能越来越大。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02课堂探究评价
提升训练
对点训练
课堂任务 对动能、动能定理的理解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活动 1: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 F 作用下移动了一段位移 l,速度由 v1 变到 v2,在这个过程中力 F 做的功是多少?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3)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 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把过程量和状态量联系在了一起。
(4)对适用条件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 运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或做曲线运动时,我们可以采用 微元法,把运动过程分解成许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是恒 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对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 的情况,动能定理同样适用。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例 1 (多选)关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能是普遍存在的机械能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 动能
B.公式 Ek=12mv2 中,速度 v 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且动能总是正 值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4.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 (1)由公式看: 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 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2)由正负功的意义看: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其是动力,促使物体运动, 物体动能会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其是阻力,物体动能会减少;一个 物体的动能究竟增加还是减少不是看某个力做功,而是看所有外力的总功; 合力做了多少正功,物体的动能就增加多少,合力做了多少负功,物体的动 能就减少多少。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2.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率将手中的小球以上抛、下抛、平抛三种不同 方式抛出,落地时速度、动能是否相同?
提示:重力做功相同,动能改变相同,末动能、末速度大小相同,但末 速度方向不同。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3.骑自行车下坡时,没有蹬车,车速却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这与 动能定理相矛盾吗?
。
(3)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07 变力 做功;既适用于
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08 曲线 运动。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判一判 (1)合力为零,物体的动能一定不会变化。( √ ) (2)合力不为零,物体的动能一定会变化。( × ) (3)物体动能增加,则它的合外力一定做正功。( √ )
动能和动能定理
1.知道动能的表达式和单位,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结合做功公式导出动能的表达式及动 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01课前自主学习
1.动能的表达式 (1)表达式:Ek=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1)合力为零,则合力的功为零,根据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一定 不会变化。
(2)合力不为零,合力做功可能为零,此时物体的动能不会变化。例如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3)根据动能定理可知,物体动能增加,它的合力一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想一想 1.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在卫星的运动过程中,其速度是否 变化?其动能是否变化?
提示:速度变化,动能不变。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速度方向不断 变化,由于速度是矢量,所以速度是变化的;运动时其速度大小不变,所以 动能大小不变,由于动能是标量,所以动能是不变的。
01课前自主学习
提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a,W=Fl 可以写为 W=mal,再把活动 2 中的 al 表达式代入得到 W=mv22-2 v21,即 W=12mv22-12mv21。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活动 4:讨论、交流、展示,得出结论。 1.结论:动能的表达式 从活动 3 的结果可以看出,“12mv2”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 量,因为力对物体做的功正好等于这个是整个过程的差,我们得出物体动能 的表达式:Ek=12mv2。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2.对动能的理解 (1)动能是状态量:与物体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相对应。 (2)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速度方向 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例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动能始终不变。 (3)动能具有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大小可能不同,动 能也可能不同。在通常的计算中,没有特别说明,都是以地面为参考系。
□01 12mv2
。
(2)动能是 □02 标
量,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
是 □03 焦耳 □ ,1 J= 04 1kg·m2·s-2 。
01课前自主学习
02课堂探究评价
03课后课时作业
2.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
□05 动能的变化
。
□ (2)表达式:W= 06 Ek2-E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