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孤灯:孤单、 寂寞、失意、 潦倒、凄凉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的内容,分析诗人 是如何借用这一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案: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 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 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孤寂思家之情; 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意象“芦花”的衬托,“笑说” 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 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结合注释分析
①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句写自己再一次向故乡告别,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思乡 之情。
②饱含着身世之感,家国之恨以及对牛党诬陷追害的愤恨。诗人在垂暮之年背 井离乡,被贬南荒,蕴含着无限的愤恨之感。 ③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通过注释可知,牛党得势,不仅诬陷诗人,更推翻了之前 的会昌之政。眺望故关既是眺望京城,又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 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 塞晚,横槊看诗成。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
上片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 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 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之情。 下片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 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 功的情意。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 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 “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 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 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 之感。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找主旨句把握情感。
浮云:指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 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诗的最后两联从东阳说到辽东,诗人这样写表达了怎样 审题目,辨类型 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抒发的感情: ①委婉地告诫友人: 你家里也有父母, 1.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为官要多为东阳老 2.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百姓的生活着想。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 志。 ②表达了诗人关心百 姓生活,体恤民众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 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疾苦的思想感情。
四、读诗的内容
这也是把握诗词主题最主要的凭借。我们可以 从如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分析。
1、从意象入手。
古诗词中许多景物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
(积累意象内涵《新时代》234页)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把握古诗的类型及思想内容 (详见《新时代》233页)
一、山水田园诗 二、咏物诗
三、咏史怀古诗 四、思乡怀远诗
五、边塞征战诗 六、赠友送别诗
七、闺怨诗 八、建功立业诗
解题指导
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的
方法与技巧
一、读作者:
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如果作者是陌生的, 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对 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则应联系其 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即借助平时所积 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 材料理解诗歌。
思 想 感 情
如 何 把 握 诗 词 中 的
古 诗 词 鉴 赏 专 题
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把握思想 感情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助关键词把握情感。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 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 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 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孤独之 情。
审题目,辨类型
送别诗抒发的感情: 1.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2.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 志。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 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送别诗抒发的感情: 1.离别时的留恋,不舍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和伤感的愁绪。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2.对友人的劝慰,激励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和关心。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 积愤或表明心志。 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 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①抒写诗人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与伤怀。 劝慰警示之意。 ②对友人劝诫他要警惕宦海风波的感激之情。 ③对光阴流逝、无所作为的伤感。作者看到镜中白发想到与朋友 共老,又心生光阴流逝之叹。 ④对朝廷的不满,对隐居的渴望。奉诏被贬却说成“承优诏”, 正话反说;“世事空知”“寄身且喜”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盘陀岭驿楼(李德裕 )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注】①唐宣宗大中年间,牛党白敏中、令狐绚等得势,大肆迫害 李党人物。李德裕作为李党首领,更是他们首先打击的对象。 年过六旬的李德裕遭诬陷,被贬为潮州司马,他苦心经营的会 昌之政,也被牛党一一推翻,国家前途不堪设想。此诗就是李 德裕赴潮州途经盘陀岭时所作。②嵩少:嵩山、少室山。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
《金陵怀古》(许浑)(考点17七)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找主旨句把握情感。
感情: ①表达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感慨。
②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的感叹。
或:表达了繁华易逝、江山不改、世事多变的感慨。
请说明“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字的具体 内容。
答:“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 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审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 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 作者的情感。
例:《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考点17)
吴江通海浦,画舸候潮归。 叠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 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 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
2、找关键词或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 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 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 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 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 写悲愤之情;
或:表达了繁华易逝、江山不改、世事多变的感慨。
方法小结:
一、读作者
二、审题目
三、看序、注 四、读内容 1、找意象 2、找关键词和诗眼 3、找主旨句
布置作业
整理考点17中《水调歌头 淮阴作》 《春草碧》 两首诗的阅读练习, 体会“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找出意象,把握意象内涵:见《新时代》233页
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 雨等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的。 答:一是通过写“淡酒”敌不过“晚来风急”来渲染愁苦,表现出愁 苦的无比深重。 二是通过写“相识的过雁”引发对昔日美好生活的追忆,表现当前 国破家亡、形影孤单的愁苦。 三是通过写“黄花憔悴损 ”,以之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 之叹,表现自己晚年孤苦伶仃的凄凉愁苦。 四是通过写“梧桐细雨点点滴”表现凄凉的冷雨也终日敲击着自 己的心灵, 将愁情推向高潮。最发导致抒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 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 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 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杜甫、李清照、苏轼、李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