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6课《散文两篇》课时安排:二课时
执笔教师:郭建军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定向诱导】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学探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2、默读课文,标清自然段,给下列字注音。
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3、理解词语意思。
臼齿:
蔓延:
凋谢:
洗涤
二、课堂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
(在书中批注)
2、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4、“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讨论解疑】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本文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反馈总结】
1、主旨归纳(书中批注)
2、归纳艺术特色---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3、拓展延伸---生命是什么
第二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定向诱导】
一、导入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学探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1921年,他来到中国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东西方文明比较》。
孙中山先生称他是“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2、默读课文,标清自然段,给下列字注音。
遏()制孤寂()战栗()边缘()微薄()赐()予
二、课堂自主探究-----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4、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5、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
6、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解疑】
1、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2、赏析句子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反馈总结】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