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两篇学案(教师用)

散文两篇学案(教师用)

《散文两篇》学案(教师用)教学目的: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

2、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3、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难点: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

教法和学法: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过程《霞》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名篇《腾王阁序》里面的诗句,在诗人眼里,落霞是灵动而缥缈的;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给人以朦胧的感伤,触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依恋。

朝霞,年轻、热烈、生机勃勃;晚霞,深沉、凝重,像一个睿智的老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老人从霞中感受道怎样的人生哲理。

一、作者介绍: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冰心的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崇尚“爱的哲学”,即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主要作品:诗集:《春水》、《繁星》小说:《两个家庭》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1、中剪子巷(1913—1923)“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冰心:从《“五四”到“四五”》)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

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2、留学美国(1923—1926)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1923年8月,冰心横越太平洋,来到波斯顿;3、冰心回到祖国,回到燕园,已是秋天了。

表面平静的校园和家园,无法阻隔世界接连发生的一次次的震憾,从北阀战争到“四·一二”事变到“三·一八”东三省沦陷,冰心对她一贯主张的“爱的哲学”进行了反思,融进了新的内容。

自1929年起,冰心和吴文藻在燕南园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冰心的创作成就和吴文藻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抗战萍踪(1938—1946)1938年秋,冰心离开北平,来到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此时,虽有短暂的安宁,但国破山河碎,冰心依然苦恋着北平,恨不能掮着旗帜,杀入北平“那美丽尊严的躯壳!”在这种心情下,1940年冬,冰心来到了重庆,开始了忙碌的战时生活。

然而,“皖南事变”发生了,冰心对国民党产生怀疑和失望,上了歌乐山顶,过着清高而清苦的生活,郭沫若赞之为:“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

”5、“文革”十年(1966—1976)自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疯狂与愚昧,动荡与苦难,“文革”中的冰心,受到冲击和批斗,面对苦难,却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她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苦难的祖国尽心尽力地工作。

她坚信,春天永远属于人民,青春永远属于劳动者;6、生命从80岁开始(1976—1999)粉碎“四人帮”后,冰心万分欣喜,面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新生活,再度燃起了创作激情。

此时的冰心已过古稀之年,但她打算“生命从80岁开始”。

像年轻人一样,她出国访问,她不断写作,她经常会见国内外的客人;她为教育呼吁,对儿童说话,替妇女进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着不懈的努力;她时有新作佳作问世,时有惊世警句出现,常常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关注,80岁之后的冰心,再度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形成了壮丽的晚年景观。

晚年:她写另一种回忆录——人物回忆。

冰心总是满含着泪水忆及和描写。

冰心说,这些年我为故人写怀念与悼念的文字,手都写软了,泪都流干了。

自然,她写得更多的还是散文。

晚年的冰心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她的每一篇散文作品的发表,都可能引来一阵反响,一阵小小的轰动。

像《绿的歌》《霞》《我的家在哪里?》等。

二、配乐的黄昏多彩画面、创设情境。

学生朗读课文画面:血色黄昏、悲凉的夕阳、璀璨霞光配乐:《沉思曲》(创设深沉、悲壮的氛围)三、课外阅读资料汇集、交流、共享。

投影:学生摘抄的有关“黄昏”“落日”“夕阳”“晚霞”的写景议论、抒情、片段学生朗读:摘抄的有关“黄昏”“晚霞”的散文、诗歌。

老师投影:摘抄的古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谈谈对‘黄昏’、‘落日’、‘晚霞’的所思所感”四、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交流:文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文中你最不理解的句子?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重点讲解“云彩更多,霞光才更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提问“云彩”、“霞光”、“云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云彩象征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云翳象征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霞光象征生命的光辉和价值。

只有经历过痛苦磨难的人生(生命)才更有价值。

五、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霞来表达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快乐和痛苦,一个人要能够享受快乐,也要能够享受痛苦,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快乐和痛苦之后,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

六、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形散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选材跨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本文具体是怎样体现的?时间:几十年空间:中国—美国(重庆—故乡—美国慰冰湖)2、本文的神聚表现在什么地方?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

找出文中写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神聚的表现: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3、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色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了你一个美丽的黄昏。

七、总结: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有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

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

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心语)《我的家在哪里?》教学目的:1、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法和学法: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冰心老人的《霞》,体会到她平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她的另一片文章《我的家在哪里?》一、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1.“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2. 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梦,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

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

巧妙构思。

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

3. 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

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

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美国“都不是她的家”。

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的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4、“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这句作为体验整篇文章情感的关键句,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关键字是什么?如何理解“灵魂深处永久的”?灵魂深处永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灵魂深处永久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这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5、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哪四个字来概括?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原由的眼泪。

你们会嘲笑这种眼泪吗?酸、甜、苦、辣。

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与美德的老人,我们满心是尊敬而仰慕。

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一无所有的心声时,万万没想到她还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6、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不是真的一无所有。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她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的人,她是这样的一无所有,耄耋之年,世纪老人,“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

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让作者深感厌恶,面对这世界的肮脏、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坎坷,冰心老人一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又朝思暮想儿时的“家”,一个灵魂深处的家——充满亲情的、平和的、温馨的家。

因此说冰心老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内心丰富深厚,精神富有。

7、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异同《霞》主理《我的家在哪里》传情二、讨论与探究——表达交流家扩展阅读:张抗抗——《有家真好》周国平——《家》尤今——《家》,也可边看边放《我想有个家》,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问题:大家阅读课件中张抗抗、周国平、尤今写的“家”,联系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你们渴望的、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阵地,安顿我们的身心。

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

附:扩展阅读资料有家真好(节选)张抗抗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

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酷日。

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