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风筝》

《放风筝》


致谢
本人的论文是自己和导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而 得的成果。我的导师董海燕,是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 学院音乐系的优秀讲师!她知识渊博、专业知识扎实、 学科技能熟练而独到,对我们学生更是孜孜不倦、呕 心沥血!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才能顺利的完成饿哦的大学毕业论文! 同时还要感谢在我大学期间教育我、影响我的各 科老师们,是他们我的各方面知识才能慢慢积累而进 步。最后还要感谢陪伴我度过大学四年校园生活的同 窗好友们,有了他们,我的大学生活才有了多姿多彩, 才能这样完整无缺。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今天能听我 们答辩! 对此,我深表感谢!谢谢!
•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大、人文风情多变、风俗 习惯的不同,《放风筝》小调在民间传唱过程中 形成了在旋律、节奏、音调、调式等方面不同韵 味的特点。 • 下面是将具有南北对比性的两首同宗民歌《放风 筝》从各自的音乐特点、曲式结构和风格特征等 方面进行分析。
引言
• 我国各地流传的不同版本的民歌《放风筝》,形 象生动地描绘了放风筝时的各种情趣。虽然每首 歌曲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它 们都是由同一个母体演变而来的同宗民歌 • 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 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的若干子体民歌 群落。它的变体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六种"同 宗"类型,而辽宁和湖南的这两首《放风筝》则是 属于第一种类型:词曲大同小异。
(三)具有“辣味儿”的衬词和垛字句
湖南特色的衬词——“放呀”、“心哪”、“那咳那嗬咳”、“得儿嗬咳 而这首歌曲的另一特色就是第二乐句b中增加了节奏紧凑而又漂亮的 垛字句:“手中拿着一只篾扎的、纸备的、花蝴蝶、飞蝴蝶、蝴蝶儿 阴阳相和美人图”,使音乐不管是在节奏、音调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 了充分的反复和扩充。
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 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 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 、文化背景的不同。
辽宁——在内容上、音调上等方面都是属于豪放粗狂型的。 湖南——演唱时应该唱得轻巧而甜美、俏丽而不失流畅。
(二)演唱技巧的不同
辽宁——要带有北方民歌的豪爽气概,要干脆有力。也要强调 字头的着力,字头的发音则主要集中在口腔中,这样就可以 使发音的共鸣位置主要位于口腔,形成一种重机理的声音状 态。 湖南——首先就要了解基本的湖南方言,这样有助于在演唱时 语言音调与曲调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湖南 花鼓戏的音乐表演。
logo
两首《放风筝》小调浅析 两首《放风筝》
姓名:钟光露 姓名: 学号: 学号:5201107061 导师: 导师:董海燕 讲师 班级:音乐071(声乐) 班级:音乐071(声乐)
logo
目录
• • • • • • 摘要 引言 辽宁民歌《放风筝》 湖南民歌《放风筝》 两首《放风筝》的比较 致谢
摘要
(三)旋律质朴,情感真挚。
旋律建立在六声音阶的徵调式上 以叙事为主,即注重外部的描写,又不忘刻画内心的情感。
湖南民歌《放风筝》——洋溢着“辣味儿”
• 湖南的这首《放风筝》具有典型南方民歌风格, 又十分轻巧动听。歌曲将湖南方言的自然声韵与 音乐的曲调相结合,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 特别是独特的湖南方言的声调变化,在演唱中的 音高上对音乐的旋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它描绘了东北姑娘们正月十五外出观花灯顺便看放风筝的那种 欢天喜地、活泼愉快的场面。她们是喜则乐,敢于表达,毫 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二)衬腔热烈,曲式结构简洁明了。
这首歌曲在曲式结构上是属于多段词的歌曲,每段都有四句歌词, 而构成了三个不正规的乐句:a句、b句和c句。歌曲是按常见的 “起承转合”的方法,加衬腔而重复四次的多段体民歌。
辽宁民歌《放风筝》——充满东北质朴豪放之风情
辽宁的《放风筝》是流传于东北地区 的一首基本曲调,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东 北,民歌影响促进了东北"二人转"和东北 大秧歌,而这首《放风筝》经常作为东北" 二人转"的音乐形式出现。演唱时载歌载舞、 场面非常的欢快而热烈,便于人记忆也容 易朗朗上口。
(一)内容“敢于哀乐,缘事而发”。
(一)旋律不离母体
湖南的《放风筝》在旋律上较多地保留了清代《剪剪花》的旋律原型。
(二)语言声调和曲调相吻合
湖南话与正统的国语比较,除阴阳平相近稍微略低之外,其它各声 的高低走向恰好相反。歌词中的“篾、纸、蝶、风”等字,用湖南方 言读均降低,语调较短,而这时的音乐旋律也正好是低音区,和曲 调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使歌曲自然贴切又活泼俏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