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与人口 (共27张)
地域文化与人口 (共27张)
二、外国文化与人口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 婚俗
初婚 年龄
发达国家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者司空见惯,人口出 生率低 不够稳定,离婚率高, 再婚现象较多,大大 降低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
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 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
婚姻的 稳定程 度
较稳定,离婚率较低, 出生率较高
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降低人口出生率
观念
形成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 力水平低下,家庭增殖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 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 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 利水平提高
——增加职业选择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观念
形成原因
“士”“农”“工”“商”是人们当时所推崇的 职业选择顺序。“士”是统治阶级,“农”被尊 学而优则仕 称为财富(粮食)的创造者,“工商业者”则被称 为不造财富(粮食)而被贬斥 全民皆商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 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的新观念
【海南岛】 【服装】 【饮食】 【房屋】 【冲积平原】
通俗地说,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经过 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 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人类创造。
①
②
③
④
⑤
泰国
日本
印度
朝鲜
沙特
材料一: 爱尔兰 法律规定禁止离婚。 因为有了这条规定, 所以爱尔兰人对婚 姻大事考虑得极为 周密,生怕“一失 足成千古恨”。久 而久之,晚婚成为 爱尔兰人的风俗。 1994年起爱尔兰规 定人要在分居多年 以可以离婚,现爱 尔兰鼓励生育,孩 子越多纳税越少, 所以现在爱尔兰人 口有所回升。
血缘关系越远,基因组成差异越大,互补作用越 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 景,有利于孩子的后天教育。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 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 积极意义?
变 化 人口文化
逐渐革除的 陋习
发扬光大的 文化
积极意义 推迟生育年龄,缩短 生育时间,降低出生 率,减轻人口压力
出生率 国家 45-54岁未婚女性 离婚率 中国 0.2%(未婚率低) 0.6%(低) 较高 美国 4.5%(未婚率高) 9.7%(高) 较低 美国每年 有100多 万对夫妻 离婚,占当 年结婚总 数的一半 以上。
我国2003年颁布的《婚姻登 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协议离婚 的手续,2003年当年的离婚绝对 数字就达到自1949年建国以来 的顶点—133.1万对,与1978年 离婚总量28.5万对相比,离婚增 长了104.6万对,增长36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一章
第四节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2. 从以上四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存 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玛雅古迹(墨西哥)
菲律宾梯田
一 、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1.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
总结:
婚俗 人口 宗教 文 化 背 景 生 地域 文化 中 国 文 化 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人口
课堂练习: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 用往往相同 2.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D 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②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男人 ④只生一个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 A.商人 B.农民 C.工人 D.官吏
B
下列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BCDEFH A 黄山云海 B 京剧 IJ C 地铁 D 窑洞 E 校园雕塑 F 城市 G 壶口瀑布 H 五台山寺庙 I 三北防护林 J 未成年人保护法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包涵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 特定文化现象。
[讨论与判断] 下列地理事物哪些属于文化? 哪些不是?
√ √ √ 【火车】 【梯田】 【机床】 【河流】 【建筑技术】 √ √ √ √ 【空气】 【艺术】 【三个代表】 √ 【宗教】 √ 【水库】 √ √ 【太阳光】 【校规】 【哲学】 【尊老爱幼】 √ √ √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 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1.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够读出当时婚姻具有什么特 点吗? 2.为什么那个时候,结婚的年龄这么早呢?这么早对 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观念
安土重迁
形成原因
安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自给自足 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又形 成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 改革开放的中国,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 破,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的地域空 前广阔
四海为家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 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在少数民族中,内蒙古、藏青地区的喇嘛教 等。喇嘛教对人口再生产则有消极影响。曾有 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前“蒙古地区极力推崇 和提倡喇嘛教,使蒙古族近半数的男性人口成 为不事生产和生育的喇嘛,这是蒙古族人口得 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西藏、青海的情况也 完全类似。清代后期是喇嘛教的峰巅时期,进 入民国已逐渐衰退,但直到1940年前后,被禁 止娶妻生育的喇嘛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仍居高不 下:锡林郭勒盟各旗平均为42%,阿拉善旗为 45%,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高达60%。 西藏在清代时僧、尼占总人口1/4,至新中国成 立前夕仍占到1/10。很显然,这种状态对人口 再生产是极其不利的,许多人家往往传不到三 四代就绝了户,民族也处在慢性自杀式的萎缩 状态中。
材料二
在日、俄、德等发达 菲律宾约85%以上的居 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 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 人晚育、少育、不育, 孕为不道德行为,反对节 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 育和堕胎,政府也一直没 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有采取有力的人口控制 据美国某机构调查预测: 政策。2000年以来一直 到2050年在全球人口不 保持着2.36%的增速,每 断增加的情况下,日本 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 人口却可能减少20%, 按这种速度,未来30年将 俄罗斯减少17%,德国 增至1.7亿,成为世界人 减少9%。 口大国.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降低人口出生率 观念
早婚早育
形成原因
古代农业社会,人口相对不足,早婚早育有 利于劳动力繁殖
晚婚晚育 当今中国,人口压力十分沉重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孟子· 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在 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以无后为 大。” 有儿无女不称心,有女无儿就伤心; 一儿一女不放心,多子多女才舒心。 有权的顶着生,有钱的买着生; 有路的骗着生,没钱没路躲着生。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 对人口的增殖,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天 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 区性之一。
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一向对生育持促进态 度,有关民族出生率仍较高。
我国宗教盛行的西藏、青海等地区的 人口再生产有何特点?试从宗教角度分析 其原因。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 再生产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的主要 宗教是佛教,其基本教义有“四谛”、 “六道轮回”等。一向鼓吹出家遁世、 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人口再生产的 态度十分消极。近代以来,在汉族地区, 宗教的影响趋于衰微(佛教在生育、孝 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靠拢)。
D
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安土重迁 C.逐水而迁 D.四海为家
C
5.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主要原因是 B A.养儿防老 B.扩大教派的势力 C.发展农业生产 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6.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
婚俗制度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生育
多育多子 多子多福 重男轻女
只生一个好 降低人口出生率 男女都一样 减轻人口压力 少生、优生 积累社会财富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 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重仕轻民 全民皆商 职业选择 重农轻工、轻商 安土重迁 四海为家 人口流动 父母在、不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