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尚政公考申论教研室
【政策背景】
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 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 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键概念】
(1)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指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打破二元体制的限制,在逐步缩小差距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衔接与统一。

(2)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热点逻辑】
【主要内容】
1、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行政体制的差异与不同是制约它们实现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行政职责不清。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责划分上强调上下级相对应,不仅导致了上下级的职责不清,而且处于低层级的农村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职责。

第二,权力配置错位。

城乡财权事权不匹配,财权上移而事权被下放,公共服务的财政偏向城市,而事权又被下放至县乡,使农村比城市具有更大的财政负担。

第三,服务机构的全方位差异。

农村的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化水平低,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化、交通、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变成了个人付费项目。

第四,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除了管理人口以外,还划分了农
村人和城市人,并因而享受不同的就业、教育、保障和迁徙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2、对策措施
第一,户籍改革。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享有统一的公共服务权利,城市不仅要给农民市民化的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而且还要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
农村去,目前重点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利。

第二,权力下放。

合理划分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管理职责,城市负责规划、监督和财政保障,农村负责执行。

以义务教育为例,前者主要通过财政手段公平地将教育资源在城
乡之间分配,后者则负责督促辖区内中小学严格执行,比如办学标准、教师资质认证、学校收费项目等。

第三,加大投入。

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公共投入的最低保障标准和均等化标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第四,行政区划改革。

逐步消除市与市、市与县之间的行政级差,不再将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这样有利于实现城乡政府合作供给公共服务。

【典型事件】
【1】浙江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

2005年9月绍兴首先进行了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
的试点,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
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将改革推
广到全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培育和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下放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社
会管理权限、强化中心镇政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还明确规定将部分财政
权力下移,如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地方留出部分向中心镇倾斜。

此外,扩权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如绍兴路桥区金清中心镇在促进农民就业、新农合参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

【2】杭州新添城市“金名片”。

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昨日在北京举行。

论坛上,杭州被评为“2010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本届论坛以“公共服务与城乡统筹”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10年,‘东南第一州’杭州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重新定义,其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

”在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说,杭州市正在加快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推进市、区联动,壮大郊区经济,实现市域捆绑式发展。

这是杭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征程、新挑战。

同时荣获“2010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的还有成都、长沙、唐山、东莞。

【3】近年来,海城市抢抓沈阳经济区和鞍山与海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在鞍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实施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五个一体化”,初步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经济互动共促、城乡形态和谐相融的喜人局面。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率先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海城再次抢占全省县域排头,踏上城乡协调发展、社会融洽和谐新征程。

近几年,海城的综合实力始终领跑东北,成为东北三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城市活力最足的县(市)之一。

海城也是东北唯一一个入选“2009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县级市。

【4】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汉南实践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缩影”。

汉南教育实行“捆绑式”发展,投入近2亿元对全区20余所学校进行了新、改和扩建,全
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以城带乡”编组管理:“组内”学校师资等资源城乡共享,城乡学生都能享受同等水平教育;城乡每个社区(村队)设有图书室、体育健身器材等;中百仓储、武量商贩等在汉南开设了分店,城乡居民有了现代购物享受。

在系列社会服务公共“产品”城乡共享同时,汉南也“编织”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区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与中心城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相关热点】
三农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
就业和社会保障
农村医疗
小康社会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