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案移送制度

全案移送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全案移送制度
篇一:刑事庭前全案移送制度的回归
龙源期刊网.cn
刑事庭前全案移送制度的回归
作者:韩宇霞
来源:《理论观察》20xx年第03期
[摘要]依据20xx年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移送案卷的方式上回归了1979年的庭前全案移送制度,这是我国司法实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实现庭审实质化。

[关键词]庭前全案移送制度、配套措施、庭审实质化
[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xx)03—0027—02长期以来,审判形式化已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大诟病,严重损害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阻碍法治建设的进程,而全案移送制度被认为是其主
要原因,对其进行修改甚至废除,移植西方国家的移送制度是我国法学界探索之路的理想信念。

然而,20xx年刑事诉讼法在起诉方式上做了重大修改,即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移送卷宗的方式上回归了1979年的庭前全案移送制度。

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立法的倒退?是否加剧审判形式化?其修改
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本文对此予以探讨。

一、我国起诉方式的演变过程
(一)1979年的庭前全案移送制度与实质审查模式
我国是职权主义国家。

根据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需要移送所有掌握的案卷。

法官庭前阅卷后,认为卷宗达到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证明标准,即可开庭审理,否则法官有权退回检察机关,让其补充侦查。

可以看出,1979年实行的起诉方式是庭前全案移送制度加庭前实质审查的模式。

1979年的全案移送制度以及实质审查的起诉方式,容易导致法官产生对被告人有罪的庭前预断,庭审流于形式的典型问题。

因此,全案移送制度遭到了法学界学者的强烈批评,而废除之声也越演越烈。

(二)1996年的限制移送制度与庭前形式审查模式
1979年的全案移送与庭前实质审查致使法官产生对被
告人不利的庭前预断,加剧庭审形式化。

为避免这一问题,1996年刑事诉讼法借鉴日本和意大利的混合起诉模式,将之
前的全案移送的起诉方式,修改为有限移送制度。

〔1〕该制度要求法官庭前不能查阅到所有案卷,且仅形式审查,即只要有指控犯罪事实就应当开庭审理。

当时,学者对这一制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可以避免法官庭前预断,解决审判形式化的现象。

篇二:论新刑诉法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
龙源期刊网.cn
论新刑诉法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
作者:梁海龙
来源:《法制与社会》20xx年第31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刑事诉讼法
修改后对检察机关向法院移送卷宗制度的演变,并探讨了导致这一演变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案卷移送演变深层次因素
作者简介:梁海龙,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xx)11-057-02
一、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和反思
(一)1979年全案卷宗移送制度
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100条、108条、109条规定表明案卷移送制度为“全案卷宗移送制度”,并且对公诉机关提起公诉进行实质审查。

这导致法官详细研读卷宗
而且调查核实证据,混淆审判功能和侦查功能,导致法官庭前对结论形成内心确信,并对被告人有罪方面证据的充分性、客观性和合理性产生极大的信赖。

豍法官对于案件形成“预断”和“先判”,庭审过程成为对审查结论的司法证明,没
有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法官庭前研读全部卷宗和“实质审查”结合,是造成法庭审判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

这一制度直接阻碍了“审判中心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令法学学者诟病的主要问题。

司法实践中法官“实质审查”,法院内部行政化运作,造成“以合法的形式侵害法治”。

(二)1996年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制度
1.辩护人阅卷权欠缺保障
审判前的阅卷权是辩护律师获得证据材料和全面了解
案件进展情况的重要权利。

然而该移送制度实施以后,辩护人在审判阶段只能查阅公诉机关移送的非常有限的犯罪事
实材料,而且可能是公诉机关挑选的对被告人极为不利的证据,导致辩护律师的阅卷权受到限制,被告人辩护权得不到保障。

2.改革造成工作挑战
该移送制度缺乏相应配套措施的完善,只是针对法院庭前程序审查的技术性调整,没有改变法院内部的评价体系。

对我国大多数刑事法官来说,立刻抛弃阅卷式的审判制度,
而直接通
篇三:新刑事诉讼法恢复了全案移送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恢复了全案移送制度
1996年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对公诉案件卷宗的移送方式进行了修改。

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对于主要事实清楚、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对于不需要判刑的,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诉。

”由此可见,1979年《刑事诉讼法》要求检察院将全案证据移送法院,即刑事证据移送方式属于卷宗移送主义,卷宗移送主义易导致法官在开庭前预断而致庭审流于形式。

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为了避免卷宗移送主义所带来的法官“先判后审”等问题,变实体审查为程序审查,希望通过修改卷宗移送方式来阻断法官预断,提高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保证审判程序的公证性和判决的客观性,将卷“卷宗移送主义”修改为“复印件移送主义”,检察院在向法院起诉案件时,对于案件证据只需向法院提交主要证据复印件,即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50条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复印件移送主义”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