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考点31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
扩张
考纲考情
考点31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
(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美洲。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
(1)对欧洲
①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②荷兰、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
③欧洲国家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称为“地理大发现”。
④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误区警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不是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c)
(1)方式:①建立殖民地。
②进行殖民战争。
③奴隶贸易。
④野蛮的掠夺。
⑤残酷屠杀。
⑥不平等贸易。
(2)影响
①对殖民国家来说:掠夺了大量财富,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来说: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另一方面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③对世界来说: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使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微点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广阔的市场及充足的原料,这一性质决定了西欧国家的扩张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主题一世界由孤立到联结成一体
史料实证
史料一14世纪以前欧亚之间的商路
(1)陆路(丝绸之路):地中海→里海→中亚。
(2)海路: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湾→亚洲。
(3)海路:地中海南岸亚历山大港→红海沿岸→东方
史料二新航路开辟图
解读图片背景:15世纪前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黄金白银的需求;欧洲社会掀起到东方“寻金”浪潮。
2图示内容:“新航路”是指新开辟出通往东方、连通世界各地区的海上航线。
借此建立了由欧洲到达南非、印度、美洲及全球各大洲之间的文明链接。
新航路成为文明交流之路,但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又使其成为掠夺之路。
史论总结
1.五大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
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粗具雏形。
(2)“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3)“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殖民掠夺之路”: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5)“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明清统治者逐步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进行自卫。
(2)经济: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原产美洲的粮食、经济作物玉米、烟草等开始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与经济结构。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出现。
主题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早期殖民扩张
史料实证
史论总结
1.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原因
(1)特点
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②侵略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原因: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2.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而言: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对欧洲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国家资本主义
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对殖民地而言:促使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4)对国际关系而言: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争霸战争的发生。
1.(2016·10月浙江选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
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
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马铃薯、玉米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D.烟草、可可
答案 A
解析烟草不是粮食作物,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D项,水稻最早种植于中国,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等,故选A。
2.(2015·浙江学考)很多史学家把公元1500年前后作为全球一体化的开端,这可能是因为公元1500年前后( )
A.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欧洲同其他地区开始经济文化交流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答案 A
解析“1500年前后”是关键信息,与此相关的史实最大的可能是新航路开辟。
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B项出现于20世纪初,C项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前,D项出现于18世纪。
3.(2014·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
最早开辟从欧洲到达美洲航线的欧洲航海家是( )
A.迪亚士B.达·伽马
C.哥伦布D.麦哲伦
答案 C
4.(2016·嘉兴学考押题)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
B.欧洲、亚洲、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亚洲、非洲、美洲沦为了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答案 A
解析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A项体现出世界范围的贸易,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建立起美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欧洲、亚洲、非洲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存在联系,故B项错误;C项是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与题意“世界市场”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新航路开辟时,亚洲的中国没有受到殖民侵略,故D项错误。
5.(2016·临海学考押题)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
其研究视角是( )
玉米烟草可可马铃薯
A.生态史观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答案 D
解析生态史观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材料中没有谈到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故A项错误;整体史观也叫全球史观,站在全球的、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角度看待历史,材料只谈到物种,没有从全球的角度去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现代化史观是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主张不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大事件,只关注民生小事,例如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玉米、烟草、可可、马铃薯等都属于人们吃用的日常物品,故D项正确。
6.(2016·浙江高考联盟学考命题交流)下图是北美洲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恶化水灾泛滥
B.大批土著被卖为奴
C.殖民者掠夺和屠杀
D.工业污染损害健康
答案 C
解析根据常识,环境恶化水灾泛滥不可能使人口减少这么多,故A项错误;贩卖奴隶主要发生在非洲,故B项错误;图表反映了海地土著人口的显著减少,这是由于殖民者的掠夺和屠杀引起的,故C项正确;1570年尚无工业污染,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