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

学%素养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素养二时空观念——核心思维高考考查支撑点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素养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一、史料实证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素养四历史解释——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素养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二、家国情怀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2.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3.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4.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素养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导引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高考真题剖析1.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促成战国文字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命题立意】本题以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为切入点,考查促成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体现了以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认识中国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发展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反映了文字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汉字发展受到书写工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发展相关。

【解题指导】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参考答案】A导悟一、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D素养二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导引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事实(1)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世纪、年代、历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等。

这些是历史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也是分析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2)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

高考考查特定史事与特定的时空和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

【解题指导】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武帝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C导悟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1.无处不在(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2)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1)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1.纵横联系(1)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有“时空思考”的意识,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事件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不可分割(1)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观念强调综合性。

(2)以“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①进行按时空综合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大事时间轴②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教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导引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1.史料来源的辨析(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

并且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