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6篇

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6篇

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6篇篇一: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篇二: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改革开放一、课程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学生学法: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

想一想: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三、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起,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篇三: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x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讲授新课(1)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五、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篇四: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