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作者收集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您,欢迎鉴戒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遭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酷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证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庞大变化;掌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产生的变化及社会保证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的情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采取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公道方案。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庞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换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现新旧“四大件”图片)。
“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庞大变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衣食住行的变迁(一)衣饰看变迁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样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样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衣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_”时,青少年爱好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
有些地方有些年份乃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等获取有限的食品。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安稳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进呢?(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1. 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渐被外表装潢漂亮的楼房所取代。
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潢讲求,宽阔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奇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进,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进,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梗塞和环境污染问题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态,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干的两个内容:就业和社会保证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产生了哪些变化?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 ?为何?提问3:对于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当怎么帮助?课后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遭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庞大变化。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华。
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食粮要凭粮票,主要是由于当时( )A人口多,耕地少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C 政府提倡节省食粮D 经济发展水平低2、下列符合_时期人们衣饰特点的是( )A 服装争奇斗艳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C 穿解放装,千篇一律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铁饭碗”的是( )A 持证上岗B 毕业分配C 就业培训D 公布招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2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想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全;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议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入侵者掠夺了许多利益、中国遭遭到了沉重的灾害,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愿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
遭到清政府谢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
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连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火烧圆明园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雄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浏览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浏览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
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燃烧罪证)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学生浏览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1)——[4];(2)——[1];(3)——[2];(4)——[3]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
(答案应选C)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学生浏览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摸索回答: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入侵权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入的历史教训。
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蛮横入侵。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3、提示学生预习第3课《光复新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3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的历史课,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现特制定计划以下: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
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行素养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连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掌控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知道重要的历史概念,掌控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干的历史学习材料,启示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控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能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控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学生对历史较感爱好,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特别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一样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少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情形得知,科目多,特别是语数外占据时间较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
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沿酒囊饭袋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
本册共6个单元,共25课。
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形,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1.认真研究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体会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请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严抓纪律,采取多种教法。
六、教学进度第1周:第1单元第1—2课第2周:第1单元第3—4课第3周:第2单元第5—6课第4周:第2单元第7—8课第5周:第2单元第9课第6周:第3单元第10—11课第7周:第3单元第12—13课第8周:第3单元第14课第9周:期中测试第10周:第4单元第15—16课第11周:第4单元第17—18课第12周:第5单元第19—20课第13周:第6单元第21—22课第14周:第6单元第23—24课第15周:单元测试第16、17周:复习第18周:迎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4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
本单元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