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品集中采购自查报告(共6篇)

药品集中采购自查报告(共6篇)

药品集中采购自查报告(共6篇)本报告旨在汇报我院药品采购自查情况,以便更好地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本次自查共发现两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首先,我院严格执行药品“阳光采购”制度,除麻醉药品和中药饮片外,所有药品均经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绝不私下采购。

在分管领导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下,我院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并由专人负责网上采购。

药品配送及时迅速,价格执行也符合规定,坚决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无加价销售现象。

然而,我们发现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配送药品不全,需要的少部分药品不能及时配送;二是网上采购点击药品时供货公司不能及时确认,及时配送,导致缺药的情况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加强与药品供应商的沟通,督促其及时确认并配送药品。

对于不能及时配送的药品,我们将选择药品齐全的供应商进行配送。

在此次自查行动中,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将严格按照通知的要求,积极进行业务研究及自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网上采购工作的各项细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方便的服务。

根据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我们医院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对药品采购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整改。

针对查找出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改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现将工作情况自查汇报如下:一、药品采购基本情况我们严格执行药品“阳光采购”制度,除麻醉药品和中药饮片外,所有药品都经过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绝不私下采购。

在分管领导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下,我们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并由专人负责网上采购。

二、药品采购、配送、验收入库及货款支付等情况1.网上采购情况我们严格按规定执行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不存在不执行网上采购的现象。

我们绝对不会弄虚作假,也不会擅自用非中标药品替代中标药品。

2.配备使用情况我们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积极开展基本药物临床使用指南研究培训工作,切实做到安全合理的使用基本药物。

3.供应配送情况我们的药品配送及时迅速,但有部分药品存在断货缺货现象。

4.价格执行情况我们严格按照规定价格采购药品,并坚决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不存在加价销售现象。

5.验收入库及货款结算情况我们的药品采购工作人员在接收到配送企业配送的药品后,能够及时验收并在平台上签收。

在完成基本药物采购交易后,我们积极配合财务部门,认真核算基本药物采购数额并及时上缴货款。

上缴货款后,我们也能及时完备网上手续。

三、存在的问题1.配送药品不全,需要的少部分药品不能及时配送。

2.网上采购点击药品时,供货公司不能及时确认及配送,导致缺药的情况出现。

四、整改措施我们将加强与药品供应商的沟通,督促其及时确认并配送药品。

对于不能及时配送的药品,我们将选择药品齐全的供应商进行配送。

在此次自查行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严格按照通知的要求,积极进行业务研究及自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网上采购工作的各项细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方便的服务,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一、我院执行基本药物采购政策的情况为了促进基本药物采购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我院严格按照基本药物用药目录实行经药械科审核确认,主管院长审批后从武威市内定点医药公司进行网上点配。

对于网上不能点配的基药和非基药,按网上招标价由武威市内定点医药公司按要求配送,并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最高限价、省非基药采购网平台价格和省基药采购网平台价格等规定。

今年以来,武威市6家医药公司基本上保障了我院的药品供应,综合配送率在**以上。

截止年9月30日,医院共采购药品总金额****万元,其中基药***万元,采购基药品种***种。

网上采购药品总金额***万元,采购基药品种198种,基药使用率为**。

二、网上采购供应配送情况XXX的网上采购供应配送情况良好,其中XXX配送率为**,XXX配送率为**,XXX配送率为**,XXX配送率为**,XXX配送率为**。

由于配送公司的网上基药数量有限,有时会出现点配后,配送公司无法送货或送给的数量与点配的数量不一致等断货缺货现象,给临床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网上点配使用率。

所以配送公司有的品种就从网上点配,为了不影响临床用药,不能网上点配药品执行网上采购价格,由公司往下配送。

三、药品签收和验收入库及货款结算情况药品采购工作人员在接收到配送公司配送的药品后,能做到及时验收并进行网上确认。

库房保管按计划验收入库,审核到账,在完成基本药物采购交易后积极做好账务,按时报送县药采中心。

总之,我院在市县两级药采办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的政策方针,严格执行药品集中采购配送的相关文件精神。

始终做到按程序规范采购药品,确保了医院医疗用药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合理使用药品的情况我院根据669个品规基本药物用药目录,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基本药物,严格执行“四个排队”、“八个排队”和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对用药情况进行全院通报,督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占比有所下降,促进了医院临床合理用药。

购进使用中药饮片**万元,品种数达到***种。

购进中成药****万元,品种数***种。

在药械科的管理下,医院的高值耗材采购、验收、储存和养护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执行。

高值耗材主要在手术室、骨科和眼科等科室使用,医院拥有1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和6名医师,以及相应的医疗设施、设备和技术,并建立了植入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在采购进货时,医院严格审核供货单位的法定资格和质量信誉,销售人员的合法资格,购销合同等,并建立完整的购进记录并进行归档保存。

医院从XXX、XXX和兰州明天医疗器械公司采购高值耗材,包括人工关节、骨科材料和人工晶体等,总金额为***万元,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没有购进或使用不合格材料。

从7月份开始,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召开了药事管理会议,对医院使用的部分药品和高值耗材的价格进行了下调,下调幅度为****。

然而,医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配送公司网上能点配品种较少,相应配送率较低;网下采购的药物比例超出规定;有些招标品种的厂价高于招标价;部分药品的实际供价也高于标价。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我国药品流通体制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规范药品采购行为,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几年下来,各地都在不断公布集中招标的成效,最主要的就是药品中标价格的持续降低。

以云南省为例,药品中标价格年均下降了24.6、20、18和16个百分点。

然而,与药品中标价格持续下降不同的是,云南省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却在不断攀高。

以云南省收入最高的几家医院为例,XXX年药品收入从1.66亿元增加到了2.1亿元,XXX年药品收入也从8600万元增加到了1.04亿元。

据调查显示,云南省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较快,药品中标价格年平均下降20%,但几大医院药品收入年增长率近20%。

昆明市22家二级以上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年涨幅分别为64.19%、10.64%,同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医院的平均诊疗费和单病种费用也在上升。

药品收入的增加可能与就诊者增加和患者用药水平提高有关,但随机调查发现,一些药品的中标价格比零售价格还要高。

据云南省宣威市的调查,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进购价和零售价普遍比医疗机构进购价高。

而小药店、私人诊所和卫生院在带国家税票的情况下进购药品价格还要比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低30个百分点。

药品集中招标价格的下降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品种平均价格看,仍然存在品种在提价的情况。

因此,药品招标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确保公开、公正的原则,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的利益。

5元克,但由于其对细菌的覆盖面不如其他抗生素广,医生们不再常用,导致其销售量下降,企业利润减少。

此外,一些医院和药厂之间存在着利益勾结,医院在招标时会有意向性地指定某些药厂中标,从而获得回扣和利益分成。

这种情况下,药品价格的真正降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药品监管,防止药品价格虚高和花样翻新。

同时,需要加强医院和药厂之间的合作,建立公正透明的招标机制,避免利益勾结和价格失真。

最终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让药品价格真正回归到合理水平。

2元克的药品从许多医生的处方中消失了。

此外,一些医药企业串通一起哄抬标价,导致在某省的招标采购中,有近一半的投标品种不足3家,无法进行有效的竞标,只能进行议标,造成招标药品价格失真,有些甚至超过市场价格。

尽管招标竞争激烈,但预留回扣毫不含糊。

在招标药品中,中标价远高于平价药店零售价。

如果中标价低了,就意味着药厂预留给医院的回扣比例受到挤压,没有这部分预留回扣,即使进入了集中招标的中标目录,也没有资金打点医院的各个关卡。

许多医院采取各种措施,变相鼓励医生多开药,将医生奖金与其业务量挂钩。

现在,大多数医院都为医生编号,通过电脑查询医生处方量,方便药品代理商下派医药代表,通过药房统计每个医生的开药量,将回扣回流到医院少数领导和医生口袋里。

不正之风“规范化”,药品回扣“程序化”。

过去,医院自行购买医药用品时,价格过高,医院有所顾虑,不敢轻易采购。

现在,通过招标程序,由于上述原因,有些招标价成了天价,但医疗机构可以大胆按招标价格采购。

在中标后,医药代表按程序“打点”医疗机构的各个方面,从形式上看还很规范。

有人认为,集中招标采购将“小腐败”变成了“大腐败”,将“分散的腐败”变成了“集中的腐败”。

一位医药经销商透露,有的高价药中标价可以是出厂价的数倍,但经销商还是只能有不到10个百分点的利润,主要还得去“打点”医院。

中介费用使药品价格“雪上加霜”。

药品招标有一个特殊的运行机制,就是要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招标操作。

虽然是政府和医疗单位招标,但中标单位却不是与招标方签合同,原因是“药品采购量大”,与医院签工作量大。

合同没有采购数量和金额的任何表述,使合同本身没有任何约束力,在中标后经销商要真正取得订单还要有一系列的“公关”工作。

但就是为了这个合同,招标代理机构除向投标人收取招标文件费外,还可以向中标人按单个中标品种合同金额的一定比率收取代理服务费,各个省不同,有的省一个品种要收取数万元,有的省规定按最后成交量收取一定比例的代理费,这些费用最终还得转嫁到患者身上。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我国的药品招标采购面临着三大障碍。

一、药品定价问题当前药品价格上涨过快,政府定价的药品只占全国流通药品品种数量的12%左右。

由于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企业可以提出价格方案,导致价格水分很大。

企业自主定价药品更是价格高昂。

监测数据显示,某省市场上销售的企业自主定价药品最小涨幅为49%,最高上涨了335%。

这种定价水分大和国家最高限价空间大的情况为高价招标提供了可能。

二、医德医风问题药品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医疗机构决定了患者选择什么药和用多少量的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