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中采购自查报告药品集中采购自查报告1我院自今年以来,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在严格执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医院要求进行合理采购使用,尤其是4月份以来根据网上采购通报情况,我院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对基本药物网上采购执行情况进行自查整改,对查找的问题,做到了即知即改,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将1―9月份工作情况自查汇报如下:一、基本药物采购政策执行情况为促进基本药物采购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我院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根据我院669个品规《基本药物用药目录》实行经药械科编制计划、审核确认,主管院长审批后从武威市内定点医药公司进行网上点配,并报县配送中心备案。
无私自采购现象。
网上不能点配的基药、非基药按网上招标价由武威市内定点医药公司按要求配送,各公司所配送的药品均严格分类执行国家发改委最高限价、省非基药采购网平台价格和省基药采购网平台价格,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顺序加价,西药15%,中药饮片20%使用。
今年以来,武威市6家医药公司基本上保障了我院的药品供应,截止20xx年9月30日,医院共采购药品总金额1480万元,其中基药676万元,采购基药品种416种,基药使用率为62%。
网上采购药品总金额549.09万,其中基药324.58万,非基药224万元。
二、网上采购供应配送情况国药控股武威公司配送率为88%,武威市医药公司配送率为85%,武威天和医药公司配送率为77%,武威神洲医药公司配送率为39%,民勤健民医药公司配送率为16%,由于配送公司的网上基药数量有限,有时会出现点配后,配送公司无法送货或送给的数量与点配的数量不一致等断货缺货现象,给临床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网上点配使用率。
所以配送公司有的品种就从网上点配,为了不影响临床用药,不能网上点配药品执行网上采购价格,由公司网下配送。
三、药品签收和验收入库及货款结算情况药品采购工作人员在接收到配送公司配送的药品后,能做到及时验收并进行网上确认。
库房保管按计划验收入库、审核到账,在完成基本药物采购交易后积极做好账务,按时报送县药采中心。
总之,我院在市县两级药采办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的政策方针,严格执行药品集中采购配送的相关文件精神。
始终做到按程序规范采购药品,确保了医院医疗用药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合理使用药品的情况根据我院669个品规《基本药物用药目录》,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基本药物,严格执行“四个排队”、“八个排队”和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对用药情况进行全院通报,督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占比下降至34%左右,促进了医院临床合理用药。
购进使用中药饮片57万元,品种数达到296种。
占总用药量4%,购进中成药415万元。
品种数达到126种,占总用药量28%。
五、高值耗材采购使用情况:医院用高值耗材由药械科负责,临床科室申请,经主管院长审批后正常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等工作,高值耗材使用主要是手术室、骨科、眼科等科室,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名和医师6名。
具相应的医疗设施设备和医疗技术,有植入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在进货时严格审核供货单位的法定资格和质量信誉,销售人员的合法资格,购销合同等,作为采购进货凭据。
建立完整购进记录并进行归档保存。
从甘肃众邦利康商贸公司,甘肃乾志商贸公司,兰州明天医疗器械公司采购高值耗材人工关节、骨科材料、人工晶体等102万元,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无不合格材料购进使用。
由于省医用耗材交易系统还没正常开通,所以医用耗材都从网下采购。
7月份以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召开了药事管理会议,对医院使用的部分药品、高值耗材的价格进行下调,下调幅度5%―30%。
六、存在的问题1、部分配送公司网上能点配品种少,相应配送率低。
2、网下采购的药物比例超出规定。
3、有些招标品种如山东鲁抗碳酸氢钠注射液,江苏万邦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浙江万邦药业联苯双酯滴丸,黑龙江珍宝岛黄芪针,天津生物化学制药的尿激酶针10万单位,开封制药的碘解磷定针,曲克芦丁针(低价格)山西太原药业的曲克芦丁片,天津药业新郑的阿托品针,天津药业新郑的呋塞米针,江苏亚邦的呋塞米片,甲巯咪唑/他巴唑片5mg*100标价1。
6/瓶,实际无货,兰州佛慈的杞菊地黄丸200粒/瓶等6家公司都不能按网上配送,公司说厂价均高于招标价无法配送;4、还有些药品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益赛普),沙美特罗替卡松(舒利迭),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笔芯,门冬胰岛素30注射(诺和锐),亚甲基二磷酸盐针(云克针)等痛疼科病人和糖尿病人用药量逐渐增加,这些药品市上几家医药公司网上都无法点配,只能是网下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自查报告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20xx年起在我国药品流通体制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规范药品采购行为,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几年下来,各地都在不断公布集中招标的成效,最主要的就是药品中标价格持续降低。
以云南省省级药品集中中标价格公布数字为例,20xx年下降了24.6%,20xx年下降了20%,20xx年下降了18%,20xx年下降了16%。
与药品中标价格持续走低不同的是,云南省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却在不断攀高。
以云南省收入最高的几家医院为例,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xx年药品收入为1.66亿元20xx年1.83亿元,20xx年。
2.1亿元;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xx年8600万元,20xx年9703万元,20xx年1.2亿元;云南红十字会医院20xx年5948万元,20xx年7607万元,20xx 年8480万元。
与药品中标价格年平均下降20%相对应,几大医院药品收入年增长率也近20%。
云南省委政研室就“看病贵”问题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同全国一样,云南省医疗费用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昆明市22家二级以上医院人均住院费用,20xx 年为5438元,20xx年为8929元,20xx年为9500元,涨幅分别为64.19%和10.64%。
与之相佐证的是,卫生部公布数字显示,医院的平均诊疗费和单病种费用在上升,20xx年急性心梗介入、甲状腺瘤手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急性脑出血等单病种费用均在增加。
医院药品收入有就诊者增加、患者用药水平提高的因素,但随机调查发现,一些药品的中标价格比零售价格还要高。
据云南省宣威市的调查,上级药品集中联合招标采购药品的进购价和零售价普遍比该市医疗机构进购价高。
有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小药店、私人诊所、卫生院在带国家税票的情况下进购药品价格还要比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低30个百分点。
而照理说,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规模大,价格本应有优势。
改头换面的高价药“药品集中招标价格下降是毋庸置疑的!”云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主任袁小波说。
据他介绍,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由于推出时间较晚,又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制度设计非常严密,从招标书的制定以及评标、议标都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全国上万种药品同台竞争,评标专家要从专家库中抽取产生,结果还必须上网公示。
中标价格下降的计算也是对中标价与药品批发价比较后严格计算出来的,“那没有半点含糊”。
袁小波还举例说明了该省进行药品集中招标后价格的变化情况。
规格为0.25g×6片的阿奇霉素片,国家最高限价是每盒50.5元,但云南省20xx年招标价降为每盒12元,20xx年降为11元。
规格为每支0.75g粉针剂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国家最高限价是每支48元,20xx年云南招标价每支25元,20xx年降至15元以下。
袁小波说,正是根据招标价格的下降,这几年物价部门已多次调低了药品价格。
对药品招标主管部门的关于招标药品“降价”的说法,一位长期在药品流通领域摸爬滚打的人士认为,从品种平均价格看是客观的。
但他同时承认这其中还蕴含着有的品种在“提价”。
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成本6毛钱,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价格狂升至几百元一支。
几元钱的氟哌酸成分不变,换个包装就变成了100多元一盒的新药。
20xx年招标,山东瑞阳头孢曲松钠2g厂家供价4.2元一支,中标价竟到了18.90元。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的观点是:实行招标之后,药品价格有升有降。
对于普通药品、生产厂家较多的品种来说,降价是大势所趋,在所难免。
对于新药、临床用药和许多换了品名的药来说,药价不降反升,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平常所谓的招标价格下降是招标采购所有成交候选品种的成交价格水平,但由于医疗机构更偏重于使用高价药品,最终使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加,医院药品的收入和患者的负担远没有减少。
药品招标之困惑国家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初衷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遏制药品采购中的不正之风,减轻患者负担。
但据记者调查,在实施过程中,这些目标被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呈现出一系列怪现状。
――药品花样翻新,招标价格失真。
某厂生产的辅酶A粉针剂,在规格为100单位时售价0.42元至2.20元,但做成200单位后,价格飙升至23元~35元;某品牌川芎嗪注射液原价0.44元,做成输液剂型后,价格升至35.80元;某药厂生产的2毫升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每支最高零售价2.4元,药厂对其“精制”后,零售价飙升至35.40元。
这些所谓的“新剂型”不仅大大提高了药品的价格,而且制造出了独家投标的机会。
有的药品招标后价格降低了,特别是部分品种用量大幅下降,企业就在规格、剂型和包装上大做文章,造成十分混乱的局面。
如尿石通原为7克×10包,价格为49.4元,现改为4克×10包,价格却达59.5元。
――各方精诚“配合”,“力保”高价中标。
业内人士透露,对于花样翻新冒充新药的各个品种的药品,除了药品监督管理有权控制外,招标方并非一定不能识别,关键是不愿意识别出来。
为什么?患者才是药品的真正消费者,对于招标方的医院与竞标方的药厂来说,都没有降低价格的利益驱动,而恰恰高价格才是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部分药品价格降低了,却有相当一部分品种临床医生不用了。
如有一种抗生素,招标前零售价是17元/克,招标后降为4.2元/克,从此它也从很多医生开的药方里消失了。
另外,一些医药企业互为串通,哄抬标价,在前不久举行的某省招标采购中,1464个投标药品中竟然有近半的投标品种不足3家,按规定无法开展有效的竞标,只能进行议标,结果造成招标药品价格失真,有的甚至超过市场价格。
――招标竞争虽然激烈,但预留回扣毫不含糊。
在招标药品中,中标价远远高于平价药店零售价的不在少数。
如果中标价低了,就意味着药厂预留给医院的回扣比例受到挤压,没有了这部分预留回扣,就是进了集中招标的中标目录,也没钱再打点医院各个关卡。
一般医院采取种种措施变相鼓励医生多开药,将医生奖金和其业务量挂钩。
现在的大部分医院都给医生编号,通过电脑查询医生处方量十分方便,药品代理商一般下派医药代表,通过药房统计每个医生的开药量,将回扣回流到医院少数领导和医生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