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第二次学分认定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Ⅰ卷(共44分)一、(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①游于三辅(结交,交往)②终鲜兄弟(少)B.①道芷阳间行(之间)②博闻强志(记忆)C.①舅夺母志(强行改变)②人穷则反本(陷入困境)D.①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②庶刘侥幸(或许)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②老大嫁作商人妇(排行第一的人)B.①臣具以表闻(被……知道)②不好交接俗人(交往,接待)C.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认为……奇特)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变故)D.①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②墙往往而是(经常)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①形影相吊(慰问)②视事三年(任职)B.①冀幸君之一悟(一次)②形容枯槁(形体容貌)C.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高雅)②则告诉不许(申诉)D.①举类迩而见义远(近)②秋月春风等闲度(有空闲)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连辟公府不就(开辟)②征拜尚书(朝拜)③过蒙拔擢(提拔)④出为河间相(贬黜)⑤历职郎署(任职,承担职责)⑥除臣洗马(驱除)⑦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调动)⑧屈平既绌(免除官职)A.①②⑤⑥B.③⑤⑦⑧C.②④⑤⑦D.①⑤⑥⑦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①员径八尺(通“圆”)②梦啼妆泪红阑干(通“栏杆”)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陪”)④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⑤齐与楚从亲(通“纵”)⑥夙遭闵凶(通“素”)⑦而母立于兹(通“尔”)⑧屈平属草稿未定(通“嘱”)A.①②③⑥B.②③⑤⑧C.②③④⑥D.②③⑥⑧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张良入谢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③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B.①其后,秦欲伐齐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③王怒,大兴师伐秦C.①遂见用于小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①举孝廉不行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③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一日,大母过余曰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③过蒙拔擢B.①举酒属客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③衡少善属文C.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③故遣将守关者D.①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亡走赵,赵不内③距关,毋内诸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②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B.①常从容淡静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暮去朝来颜色故D.①举孝廉不行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往往用这一说法请求辞职。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刘邦和项伯“约为婚姻”,“婚姻”确定的是两个家族的姻亲关系,与现代社会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夫妻关系不同。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贯六艺”中的“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意思不同。
C.《张衡传》里的阳嘉、永和,《项脊轩志》里的宣德,都是皇帝的年号,用以记年,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
D.《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二、(每小题3分,共6分)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①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②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③有近千年历史的县西巷武岳庙,修缮改造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后两座钟鼓楼内将分别安装钟、鼓,济南城内将再次响起黄钟大吕和老戏曲。
④为了响应中央会议提出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号召,上海未雨绸缪地采取行动,出台了被称为“一价清”的措施以压制房价疯涨。
⑤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是诚恳的,本刊从此将改头换面,继续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⑥电影《七月与安生》发布首批剧照,画面中写实的色调与质感,承袭陈可辛团队有口皆碑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让人对影片充满期待。
A.①②③B.①②⑥C.②⑤⑥D.①⑤⑥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
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
B.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C.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
D.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青岛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三、(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爷”的变迁郑也夫“爷”自古就是口语中流行的字眼。
在书面语言中其最初的意思是“父亲”,但在以后的口语中它更多地意指“祖父”。
据清人赵翼考证,自唐朝始,从“爷”中引申出了尊人之称的意思。
以后这一尊称的应用越来越广。
王爷、老爷、驸马爷——有地位的男性最先被戴上“爷”的冠冕。
继之,宗教和神话中的神祇也被奉之为“爷”:佛爷、龙王爷、财神爷。
此后,又被人借用到客气的称呼上。
如“爷儿们”便是市井社会中对陌生男子最流行的客气称谓。
下层社会中男性间发生冲突时,常有人拍着胸脯以“大爷”自称,借此拔高以显示高人一筹的气派。
江湖好汉间更流行着这样的豪言壮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爷”真有点顶天立地的派头。
1949年革命胜利之后,“爷”逐渐从语言和社会中消失了。
首先是平等的价值观扫荡掉了富贵者的尊严,“老爷”“王爷”通通从语言中被铲除。
接着,无神论破迷信的活动赶走了“龙王爷”“财神爷”。
其后发展起来的崇尚物用、实用的社会环境灭绝了“大爷”的存在基础。
它要求每个人成为社会里的“普通一员”,作“螺丝钉”,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然不能容忍有无数自命“大爷”的人存在。
在这众多带“爷”的字眼消失后,上年岁的人挂在嘴上的“爷儿们”怕是“爷”的最后一缕余韵了。
但因“爷”的威风已不复存在,这最后一小块地盘已属名存实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在社会语言中“爷”又复活了。
在当时一些新起的“爷”中,最红的两个角色是“倒爷”和“侃爷”。
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在社会语言中凝固成了一个专用名称时,这一现象必然是颇不一般了。
“倒爷”和“侃爷”的称呼几乎风靡全国,也正与社会上“倒”和“侃”两大流行元素相一致。
但“倒”与“侃”却并不相干,何以都挂钩于“爷”,其共性何在?显然,“倒爷”和“侃爷”中的“爷”都含有能干的意思,即不仅指常“倒”、常“侃”的人,更指“能倒”“能侃”的人。
不选择其他字眼,偏偏选中了“爷”,其意味是什么呢?社会语言往往不是有意识的选择,但在广泛的接受中却包含了某种赞同。
笔者以为大众选择了这个字眼,是看中了其个性色彩。
“倒爷”是敢作敢为的,自不待言,“侃爷”大多也是颇有棱角的。
“倒爷”的称呼又带有摆脱官办意识的味道。
官方所称的“投机倒把者”,大众却在语言上宁愿选择一个玩世不恭、略带嬉笑、主流上属中性的词汇来称之。
大众毕竟与“倒爷”共生在一个社会中,他们即使对“倒爷”有几分厌恶,却也知道“倒爷”存在的必然性,他们不使用“投机倒把者”的称呼说明了他们不想对这种角色大加讨伐。
社会语言上“倒爷”对“投机倒把者”的取代显示了中国民众的平和、幽默和宽容。
(选自郑也夫著《语镜子》,内容略有改动)13.下面关于“爷”字曾经从语言和社会中消失的原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平等的价值观下,不凸显富贵地位差异,“老爷”“王爷”等因此被从语言中铲除。
B.科学观念深入,无神论流行,社会掀起的破除迷信的活动,赶走了“龙王爷”等神祇。
C.“大爷”的称呼语,用在男性的冲突环境中,拔高自己显示高人一等的气派,语意狭隘。
D.崇尚物用、实用的社会里,要求人们甘作普通的“螺丝钉”,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爷”最早的意思是“父亲”,后来在口语中指“祖父”,从唐代开始它作为尊称被应用得十分广泛。
B.“倒”和“侃”的现象在7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中非同一般,“倒爷”“侃爷”便成了复活起来的“爷”中最红的。
C.“倒爷”和“侃爷”是社会上有个性的人,而“爷”字充满个性色彩,以之指称这两类人便获得广泛接受。
D.大众选择一个中性的词汇“倒爷”来称呼官方所谓的“投机倒把者”,显示了中国民众平和、幽默和宽容的一面。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字的流行,由家庭走向社会,由现实家庭伦理推及宗教神话,之后广泛地应用于市井民间。
B.上年岁的人嘴里的“爷们儿”,虽然有“爷”字,但是只是表示客气的称呼语,并没有“爷”的威风。
C.社会语言中“爷”来表达能干的意思,因为大众赞同“倒爷”“侃爷”们敢作敢为的个性行为。
D.“爷”字的出现与消亡,流行与排斥,与社会特殊现象的出现以及时代思想价值的变革密切相关。
四、(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
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除大理评事,迁寺丞。
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居数月,改参知政事。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
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