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商引资的几大关系(招商引资讲座稿子)

招商引资的几大关系(招商引资讲座稿子)

招商引资的几大关系(招商引资讲座稿子)招商引资的几大关系今天非常荣幸到这个省级会议进行讲座,好像是提升了。

现在有句话,提升是很重要的。

以后比如总结或者给别人介绍时,我在省级会议上讲座也搞过了,起码也相当一级了,再上国家级我估计这辈子是不太可能了。

我原先写过几篇文章,一篇是《为什么要招商》,一篇是《凭什么去招商》,再一篇是《怎么样去招商》,这是连续的。

这次来这里讲座,我想,如果照稿子念的话,有点对不起大家。

因为文章已给发给大家了,还这样讲,好像不太用功。

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就另外理了一下,就是讲一讲招商引资的几个关系。

这里面讲的,不一定恰当,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把它理了一下,有4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认识层面的三大关系这个是比较虚的,但是虚的实际上某种程度更重要。

第一个是目的与手段。

这个问题实际上大家还没有完全解决。

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我们往往把目的与手段倒置了,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比如我们招商引资,好多人就把招商引资当成了目的。

实际上,招商引资绝对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

它是什么手段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

与招商引资相并列的还有好多手段,比如技术改造,比如基础建设,比如政府服务等等。

但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面的一些资源。

这些外面的资源引进来以后,一是增强我们的发展力量,另外一个就是与我们原来有的资源匹配、组合,然后形成一种新的优势,克服我们原来的劣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重点有两个,一个就是推动产业的升级,另外一个就是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

如果把握了这个基本点,那么招商我们就可以抓住它的灵魂。

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这个基本点,就招商而招商,一直围着招商转,很可能就走进死胡同里去了。

目的与手段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如果目的明确了,我们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就可以对招商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评价。

如果把招商当做目的,我们就有可能迷失招商的方向。

虽然我们招商很重要,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招商重要性是有限制的,不是说我们自己搞招商,就怎么怎么重要,不能这样。

我们要放在一个整体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下来看招商这个问题,一定要认清招商的位置。

它是有自己的一个位置的,这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第二个是内源与外源。

一讲到招商的重要性,我们都把眼睛朝向外面。

过去是盯着外资。

出现了什么状况呢?比如说一个项目要来,是外资的都欢迎过来,不管技术含量怎么样都不用考虑;内资的,反正没有考核,对不起,不用进来。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引进了女婿赶跑了儿子。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就是前面一个带出来的,把招商当成了目的。

既然招商是目的,那当然要人家进来。

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内源与外源进行统筹的考虑,内源是要超过外源的。

这一点在我们浙江特别明显。

我们原先有多少商可以招?我们不是发展起来了么?靠谁?就是浙江里面有一股冲动,民间的力量、内源经济。

但我不是说内源经济发展就不要招商,绝对不是的。

而是说招商要把内源与外源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就是你把外面的这个资源引进过来,最终你也要把它转化成内源,就是企业的根植性要好。

现在XXX在广东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职工跳楼很厉害,所以它要迁。

它要迁是很容易的。

因为它这个产业就是组装一些电子产品,只要把工厂一造,这些工人也是内地的工人,就自己跑回去了。

那么,在当地它马上就可以迁掉了。

如果我们招过来的企业与当地经济没有密切的结合,根植性不强,今天是你招进来的,明天就是别人的。

我原先是输送宁波企业去外地的,外地人来宁波招商,我说宁波是很开放的,你要招去,我们是不会阻拦的。

但宁波企业也不是那么好招的,我们各个产业都是联在一起的、集群性的。

刚才省经信委张处长讲,我们是块状经济,一块一块纠缠在一起的,单个企业你是招不过去的。

这个就是说,内源经济的支撑作用很明显。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招商?就是刚才讲的,要提升内源经济,而不是我们的内源经济没有了。

所以,如果我们把外面招进来变成了自己的,我们就可以持续不断地招外面的东西来进行匹配。

第二,政府层面的三大关系第一个是体制与机制。

我认为目前招商的体制与机制是不行的。

为什么不行?我们外资与内资是分割的,我们市里面各个县市区是分割的,我们是按照行政的分割来组织经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用政治的方法搞经济,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如果一个项目,我们在考核的时候过分地强调了它的指标,我们就往往为满足考核去牺牲项目本身。

另外一个,比如说我们对宁波进行宣传,外经贸局在做宁波的宣传,在做整个项目的包装,但与我们不共享。

我们专门去拜访,我的意思,鉴于现在这种体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房间两扇门,房间里面的东西我们可以共享。

比如说你有厨房,你有卫生间,你有客厅,那都可以共享。

我可以有一个卧室,你也可以有一个卧室,这就是国内的招商活动由我们来牵头、集成,国外的招商活动由你们来牵头、集成。

但是中间部分,比如说项目的包装策划、宁波宣传资料的制作、项目的落地,都是可以统起来的。

但是按照现在的体制就不行。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但是我认为,这个在中国是个普遍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机制都是盯着表面的,所以形成了一个全民招商,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公安局、文联、XXX甚至残疾人联合会都有招商任务,我已经接待过好几批,什么公安局长带队的,最后也叫我去捧场。

你说有什么场可捧?无非是他出来了对上有交代。

现在好多在搞的招商活动我们都是参与在里面的,我们浙江还是实在的。

但是如果大家心里想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不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非常多的活动都是这种状况。

这是什么呢?就是机制有问题。

因为我们是用政治的方法搞经济,好多的东西都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产业与经济负责。

所以,好多应当整合的部门没有整合起来,好多应当研究的问题没有人去研究,你研究了也没有人给你应有的评价。

好多应当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都去掩盖掉。

这个点到为止,就不阐述了。

第二个是目标与考核。

我们机制有问题,所以在目标与考核方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懒政,就是一刀切,一锅煮。

下指标的时候,都是一律今年指标是多少,明年一律递增15%以上,这个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

一个地区,比如说你把他一定为重点开展地区,你就要给他重点招商任务;你如果给他重点招商任务,你就要给他重点的招商土地指标。

而不能大家都多少,末了大家都完不成了,都骗。

归正中国的数据是不能完全信赖的。

所以呢,这个目标的考核,应该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所谓共性,比如说,你对项目的包装达到多少的深度,这个都是共性,大家都可以来考核。

你应该是前期准备到哪一个位置?你的服务怎么样?组织怎么样?这个可以列到共性里面。

所谓个性,我认为应该考虑到各个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分歧特点和要求。

比如梅山保税港区,你应该考虑到中介机构里面物流业一块占到多少,江东区你金融机构是多少,应该区别考核。

这样的话,与当地的开展也是相一致的,能够做到合情合理。

我们宁波在这方面做了一点探究。

我们从经委接过来时,他们只要一个指标,就是引进多少,每年增长多少为先辈。

这里面有运气问题。

比如我们有一个县,引进一个非常大的项目,他这个项目连续好多年到位资金量都很大,年年都是先辈,都得金奖。

这绝对不公平,他的工作未见得一定最好。

所以,我们当前举行了调解。

宁波要推进城市功能提升,我们就要搞机构引进,机构引进就是为开展第三产业、开展示代服务业服务的,那么我们就把它调解过来了。

然后我们在去年又增加了优质项目的考核。

所谓优质项目,就是指二产,再加上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这跟机构有点区别,它首要是指项目。

但是现在看来,优质项目考核,下面普遍反映完成难度最大。

我们的优质项目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上风产业,一类是新兴产业。

你想一想,我们是传统的,又是上风的,那么,外面的投资就很少能投到宁波来。

比如说,服装产业、机械产业,比如注塑机之类,外地能投进来么?所以这个实际上大多数依靠技术改造来实现。

但是我们要把它放上,为甚么要放上呢?如果引进的能更好,就可以推动宁波产业结构晋级,就是刚才XXX讲的软化,或者说提升我们产业的开展水平。

第二类就是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来宁波,土地的空间也没有多少。

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宁波企业现在对开展新兴产业也很有主动性。

自己有主动性,投资的就不算引进。

所以我们到奉化、宁海或者到慈溪去,他们给我们汇报说引进了多少,然后说我们基本上都是市内解决的,或者说奉化人来投资、江北人来投资。

我说这也是好的,你不一定要外地来投资,如果你自己有好项目,为甚么一定要外地来投资呢?关键是我们的考核要实事求是,不要一向都每年递增多少多少,直到把自己搞死。

确确实实地讲,我们是能增加的。

比如说有些地区是要增加的,我们给他的指标多一点。

宁波的考核指标是几上几下,我们给他多少是友好协商的。

比如镇海有个大项目,到位资金一定是有保障的,我们给他的指标也比较多。

有的地方,比如像奉化,自己也没有大项目,也没有平台,我们就给他很少。

这样下去呢,下面在做工作的时候没有怨气。

我给同一条战线的同志们说,工作不一定轻松,但一定愉快。

这就是目标与考核的关系。

第三个是环境与政策。

环境与政策这两者大家都能够理解,一定是环境比政策紧张。

但是短期或者直接能够起作用的往往是政策,所以大多数同志都盯着政策。

企业也是这样,看你能够给我多少政策。

这个目前是需要的。

但是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政策打架。

招商引资与产业开展、地区开展方向未见得一致,各家都不一样。

你经贸委有经贸委的政策,XXX有发改委的政策。

同样一件工作,两个政策都不一样。

这是目前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刚才讲的体制机制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政策要慢慢地完善,从普惠制向围绕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来制定政策。

实际上当前,要让那个地方开展,那个产业开展,就专门允许他出台这个政策,其他的一律不准出台。

我举个例子,比如开展物流,镇海物流园区、其他物流园区,省政府、市政府给予支持,区政府予以支持,其他地方一律不给政策。

这有甚么好处呢?就是把产业开展的龙头企业所有摆到这个基地里面去,形成范围效应。

政策需要调解,不是说不需要政策,地方政策就是要这样,目的是形成一个优秀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首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政务环境,一个是商务环境,还有一个是生活环境,这个也是社会环境。

实际上,宁波的政务环境是好的,至少在全国是领先的。

商务环境某种程度上是与各地资本相匹配的,某个产业只能落户某一个地区。

比如说临港产业,你杭州不可能开展临港产业,大的只能放在宁波,宁波也只能放在北仑,这是没办法的。

有些产业你杭州有上风,我们没办法竞争。

大家都要看到这一点,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去调解,你杭州开展甚么为主,我宁波开展甚么为主,政府加以适度引导,这就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商务环境。

生活环境或者社会环境关键是要留得住人,人家愿意在你这个地方住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