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届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3届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禹会村遗址发现了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大型而别致的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

这一考古成果显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或为真实历史事件。

这说明A.禹会村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B.文化中心已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C.禹会诸侯于涂山真实性毋庸置疑D.夏朝已经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2.如果观察者稍用想象力,即可以闭目看出在制造这些陶塑兵俑时,哲学家、艺术家、匠人曾与成批的占卜者以及数以百千计的军官在集思广益、摩肩抵掌的研磋情景。

这地下人像的工程,自设计至施行不可能没有全面交换意见,然后在技术上不断协商侥幸而成。

兵马俑的制作及其展示的场景,反映出A.秦始皇的专制与暴虐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C.秦朝军队强大的战斗力D.集权制度高度的动员水平3.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

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A.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B.增强了北魏政权合法性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4.“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

坊市制中的“坊”是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

唐朝政府严禁随意突破坊墙侵街造屋,坊墙因之得以长期保持平直,大量唐代城市(例如长安洛阳等),总体布局很长时间未发生大的变动,充分说明唐代市坊的设置大致符合城市建筑的规律。

这说明坊市制A.有利于防止一些人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谋取私利B.使城市商业无法突破政府管理获得发展C.通过加强对城市居民的人身控制来维护社会稳定D.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5.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国庶务,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完善了地方权力组织架构B.行省等级规格有所降低C.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6.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这样一个观念共识:应当(人事伦常)—必然(字宙规律),以禁欲主义的形式将人事伦常提高到超道德的本体地位,从而构成了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一系列所谓异端的行为再规范,这一思想体系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7.苏州的吴兴(浙江湖州古称)会馆碑记称,“苏城吴兴会馆,系乾隆五十四年浙湖闵峙庭中丞抚苏时建造。

虽为绉(丝织物的一种)绸两业集事之所,而湖人之官于苏者,亦就会馆团拜宴集,以叙乡情。

故不曰公所而曰会馆也。

”这表明当时的吴兴会馆A.是苏州的商业管理机构B.兼具地域性与行业性的组织C.因丝织业发展需要创建D.是在苏州的湖州人聚会场所8.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A.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

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

关税保管权的变更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10.对于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某次会战,有学者这样论述道:“这是战争开始以来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

在会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双方的战事也相对沉寂。

”该学者论述的这次会战A.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以空间换时间将日本拖入持久战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1.在革命过程中,中共通过团结、改造民间艺人,使其为革命、为群众服务。

《东方红》创作的参与者移民歌手李有源、李增正等都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民间艺人,他们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歌风格与领袖颂歌样式相结合,使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的形象及其所象征的中共革命理想广泛且深刻地融入到民众的日常娱乐与现实生活之中。

李有源曾说:“我们编这些歌,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因为有些人还有些落后思想,不安心,想家,他们唱了这些歌,红红火火,就提起劲儿来了……”,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歌的文化宣传功能B.中国共产党构建起有效的群众动员路径C.民间艺人成为民歌艺术创作的主力军D.歌颂领袖能激发起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12.自1972年9月起,日本民间兴起了“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而“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也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情的主流。

这一现象A.反映了中日关系的缓和B.体现了以民促官外交特点C.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D.说明中日放弃了历史恩怨13.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些做法A.调整了我国的工业布局B.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C.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活力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顾銮斋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需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这两方面条件的成熟,依靠的是A.公民辛勤劳作B.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C.工商业的发展D.大规模海外殖民活动15.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

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B.为商业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16.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

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这说明印加帝国A.崇尚罗马帝国的统治方式B.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C.密切了与东方国家的联系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郝郝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元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

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摘编自邹容《<革命军>绪论》材料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

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语、个体意识的觉语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时代思想内涵及其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

(6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截至1940年6月底,据工矿调整处的数字。

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和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充注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

厂矿内迁这一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空前的经济大移动,拉开了西北开发的序幕。

——摘编自王广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随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达21810公里。

“一五”计划时期,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面貌,同时将新线建设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91年,国家启动高铁科研攻关计划,2005年制定通过《中长期铁赐网规则》,明确了建设目标,强化了高铁建设“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自主制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投入运营。

中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大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大方向。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的成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