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百所名校组合卷系列模拟试题 9 【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复辟./精辟.刨坑/炮制呼天抢.地/抢.刀磨剪B.拓.片/开拓.瓜蔓./蔓.延拾.级而上/拾.金不昧C.丧.事/丧.钟扁.舟/干煸.息事宁.人/宁.缺毋滥D.亲.近/亲.家囹.圄/泠.风面面相觑./唏嘘.不已【答案】B【解析】A项bì/pì,páo,qiānɡ/qiǎnɡ;B项tà/tuò,wàn/màn,shè/shí;C项sānɡ,piān/biān,nínɡ/nìnɡ;D项qīn/qìnɡ,línɡ,qù/xū。
【试题出处】·南宁一中模拟【试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600年前我国的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和平为帆,披肝沥胆....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B.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地方利益的引诱下,某些人忘乎所以....,为一己之利而损害体育的核心利益,突破了体育道德的底线。
C.“目前,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
”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汉语甚至已成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答案】B【解析】A项不合语境。
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B项忘乎所以:①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②忘记了一切。
C项感情色彩不当,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D项望文生义。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试题出处】·石家庄一中模拟【试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B.武汉大学2010年小语种专业不再单独招生;调整为一部分通过外语类保送招生,另一部分通过高考提前批录取。
C.“山寨版”《红楼梦》虽然制作粗糙,道具简单,甚至背景中还有家人搓麻将的镜头,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演“红楼”的表演,被很多网友追捧。
D.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生产线上出来的大红“福”字、春联、中国结等,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遍布节日市场。
【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C项“虽然”提到句前,“表演”与“演”重复,改为“行为”;D项缺少主语,删去“使”。
【试题出处】·河南信阳一中模拟【试题4】将下列一组语句组成一段话,最恰当的语序是(3分)()①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②因此,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④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规章制度。
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⑥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A.⑤②③⑥①④B.⑤③②④①⑥C.③②⑤①④⑥D.③⑤⑥④①②【试题出处】·安康中学模拟【试题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
“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
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
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
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箫。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
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
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
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
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
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
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
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
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
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
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
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节选自《新华文摘》)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解析】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答案】A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解析】“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w【答案】D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解析】“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A项“唯一目的是”信息绝对化,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项“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项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答案】C【试题出处】·郑州一中模拟【试题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
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吴楚反时,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
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天子闻之,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
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梁王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今梁使来,辄案责之。
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
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悉见梁使,厚赐之。
其后梁王益亲欢。
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
贪嗜于财。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馀,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
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
岁馀,徙为卫尉。
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出上谷,破胡茏城。
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
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
罢军屯月馀,匈奴大入上谷、渔阳。
出与战,不胜,复入壁。
匈奴虏略千馀人及畜产而去。
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
徙安国益东,屯右北平。
w 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而新幸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
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
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
数月,病呕血死。
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地方、处所B.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审查、查问C.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疼爱D.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稍微【解析】稍,逐渐。
【答案】D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B.言之,帝心乃.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C.何梁王之.为子孝民归之,由水之.就下D.将屯又为.匈奴所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解析】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