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一模试题及答案(2)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一模试题及答案(2)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一模试题及答案(2)一、选择题1.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一记载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2.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A.皇族的后代B.外戚C.朝政大臣D.掌握重兵的武将5.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A.《汉武大帝》B.《武则天》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6.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灭亡唐朝的人物是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7.“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8.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A.越窑、邢窑B.越窑、定窑C.汝窑、邢窑D.汝窑、定窑9.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10.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11.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A.B.C.D.12.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隋朝的建立B.开通大运河C.开创科举制D.隋朝的统一13.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14.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下图),横批应为()A.海路通达B.经济繁荣C.民族和睦D.文明互鉴15.“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16.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17.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18.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辖19.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20.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文成公主入藏C.鉴真东渡日本D.回族的形成21.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B.C.D.22.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23.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25.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详解】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这一记载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太宗的话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后,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故B符合题意。

帝王的奢侈生活是大兴土木,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正确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不是在说李世民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2.D解析: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在位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详解】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5.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旨在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B。

6.B解析: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7.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

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

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8.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越窑、邢窑,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隋炀帝酷虐残暴,于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选D。

10.B解析: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是解题的提示信息,由此可确定是隋朝;“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是限制条件,可确定答案。

隋朝建立时,定都长安。

1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新罗仿唐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骆驼载乐俑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A项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B项不合题意;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C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4.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提干的对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远赴天竺,学习佛法的人物,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先进的文化,这属于两国之间的文明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