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知道武则天、“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教师课件展示史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体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唐太宗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重点知道“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难点理解并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
《女皇武则天》视频、《唐朝疆域图》图片、唐玄宗画像、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你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
你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
终于还是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并奖励了他。
自主探究:你知道“贞观之治”吗?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武则天为什么能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你想领略唐前期的盛世风采吗?●新课讲解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隋朝的发展繁荣而短暂,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很快走向了灭亡。
那么代隋建唐的是谁呢?都城建在哪里?1.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时间:618年;定都:长安2.李世民即位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626年。
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所以,他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贞观之治”指导学生阅读“贞观之治”相关内容,讨论回答问题。
(1)出示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大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结合材料回答:①唐太宗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②是什么原因让他有此想法的?学生讨论回答:①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
②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
教师总结:他意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因此他觉得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隋亡教训。
以民为本。
(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呢?生:①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②在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在用人上,他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
(3)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墓碑上清楚地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
但在唐朝却有—座“无字碑”。
这是谁的呢?为什么没有文字呢?下面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探究“无字碑”之谜。
二、女皇帝武则天师:为什么碑上没有文字?生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她功德高,非文字所能表达。
生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生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师:根据你的了解,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她心狠手辣。
生2:她很有心计。
生3:她很残暴。
师:毛泽东曾对武则天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可见评价之高。
这说明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是有突出政绩的。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政绩:①她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作用: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死后,唐朝经历了几年的动荡,李隆基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效仿“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师:唐玄宗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自己的政治局面呢?生: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后果?生: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师:“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生: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唐玄宗时励精图治,效仿“贞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
师:请比较唐太宗与唐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之处。
生: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发展农业;戒奢从简;都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
四、课堂小结隋朝灭亡为唐太宗提供了历史教训,在此基础上的治国思想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之后的武则天继续实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用人才,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基础上,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本课内容较多,涉及到唐朝建立到鼎盛局面形成的四个皇帝,我在教学中从对人物进行了解入手。
设计了“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板块,重点侧重于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学习,通过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完成对重难点的突破。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引导学生参加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寻找共同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基础训练1.(2019·北京期中)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同学找一找()政权名称:唐朝建立时间:618年创建者:李渊都城:咸阳A.政权名称B.建立时间C.创建者D.都城2.(2019·湖北荆州期末)唐太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源自对下列哪一事件的深思()A.春秋诸侯争霸B.隋朝暴政而亡C.汉末军阀割据D.魏晋北民南移3.(2019·山东聊城期中)贞观初,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为此,唐太宗()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4.(2019·安徽蚌埠期末)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下列与他有关的是()①“房谋杜断”②魏征进谏③完善三省六部制④“开元盛世”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和有效信息的文献是()6.(2019·江西南昌期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
以下关于武则天的说法,正确的是()A.武则天建立了唐朝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C.武则天通过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D.武则天是唐太宗的皇后7.(2019·江西南昌期中)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留心理道”的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8.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国措施中的共同点是()A.抗击匈奴B.开凿大运河C.创立考试选官制度D.重用人才9.(2019·山东安丘期中)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
”以下能佐证此观点的是()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武则天的统治④“开元盛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0.(2019·重庆期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
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隋文帝时,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B.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设立进士科C.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11.(2019·山东聊城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改国号为周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修订法律,废除酷刑苛法D.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2.(2019·广东潮州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3.(2019·山西太原期中)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
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王谠《唐语林》(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唐朝进入鼎盛时期?14.(2019·陕西西安期中)运用史学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史方法】材料一天下古今,从无同铸一型的史迹,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