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修正版)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修正版)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汇总文言固定结构,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

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一、“以为”“以……为……”“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

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例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

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

“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三、(1)“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地]”)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地]”)……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四、“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余是以记之。

五、“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工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六、“……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七、“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八、“有……者”(译为“有个……人”)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九、常见表语气的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用)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怎么……呢?)《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7).“得无……乎(耶)”“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何……为?”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

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荷蓧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 《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⑦不亦……乎?(不是……吗?) 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⑨宁……耶?(哪里……呢?)《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11)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12)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③惟……耳!(只……罢了!)《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①无乃……乎(欤)《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兼表反问),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淆之战》)-—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郑国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 《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微有疾臣者乎?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④……庶几……欤?(……或许……吧?)《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比得上……?)《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与……孰……?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古代社会,有其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如:至高无上的皇帝,职官及其升迁调动、俸禄,法律及其配套措施等.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

古代社会,是一个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社会。

无论古今,凡是人,就有其籍贯身世、就有工作和生活因而就有可叙述的事迹、就有其情感、对他人的态度、受人评价,作为后来者,为前人写书立传,就要对其身世按照时间顺序作简要介绍,并择其主要事迹穿插其中。

而且以各个帝王、功勋卓著的大臣为主,以资治通鉴,补以奸臣,以警鉴后人.鉴于以上思考,整理出了以下的常见词语,又大致分了个类,便于记忆。

而且,现今的文言文高考,以人物传记为主(可以说就考人物传记),在掌握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词语的基础上,积累了人物传记涉及到的常见词语,大体上说,应该没多大的问题。

反之,若仅仅凭借课本上要求掌握的词语来应考,只能捉襟见肘。

一、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庚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围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丞相:相当于宰相下面进行一些归类:1、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等。

4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

(2001年高考)二、表官职任命及变化的惯用词语1。

表官职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察、举、召、荐、进、补、作、表、为、就、起2..表官职变化的:1)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2)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3)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juān免除)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8)表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任;担任;权:暂代官职.9)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①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②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高考)③主(掌管):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