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级路路基路面说明

一级路路基路面说明

1 概述1.1基本概况某省道高邮段改扩建工程先导段起自马棚镇东湖村本项目与马横公路的平面交叉处,路线沿东湖湿地公园核心区东侧向南布设,依次跨越北关河和东平河后进入高邮城区规划范围,进入规划区后平行于胜利路布设,在佛塔村四组附近下穿500kV高压线,之后路线跨越老横泾河继续向南至先导段终点333省道,先导段路线全长10.999km。

1.2方案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2009年10月9日通过方案设计审查后,项目组在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施工图定测及调查成果,路基路面设计方案的深化和优化主要有:(1)针对方案设计中发现的软土路基路段进行了重点详勘,进一步查明了软土地基的分布范围、特征,并加强了地质钻探试验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对部分特殊路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经过充分技术论证,根据降低工程造价的角度,以时间换金钱的总体设计思路,将部分路段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调整为等(超)载预压方案。

(2)结合沿线筑路材料的调查,本标段沿线土质以粉性土为主,塑性指数较低,结合取土坑路基填料的土工试验结果,施工图阶段将路床调整为采用5%石灰+2%水泥综合稳定土进行填筑。

(3)方案设计中城镇段排水采用雨水口结合集水井的排水方式,施工图阶段通过对项目区域现有道路的现场调查,结合该地区相关工程施工经验,城镇路段排水调整为矩形边沟排水。

(4)施工图设计调查阶段,与沿线乡镇一起对线路所经过区域的原有灌溉排水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协调好路基排水系统与农田水利系统的关系,努力做到既保证路基排水,又不影响农田灌溉;同时更加重视了路基防护及绿化设计。

2 路基设计2.1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本标段采用一级公路设计标准,具体断面型式为:K113+449.395~K118+980:路基全宽26m,2m中分带+2×0.75m左侧路缘带+2×2×3.75m行车道+2×3m硬路肩+2×0.75m土路肩;路面横坡度为2.0%,土路肩横坡度为4.0%;路堤边坡为1:1.5,护坡道宽1.0m;路基排水采用碟形预制块边沟及土质边沟,边沟断面为3×0.4m。

K118+980~K124+448.023:路基全宽60m,5m中分带+2×0.75m左侧路缘带+2×3×3.75m行车道+2×0.5m右侧路缘带+2×5m侧分带+2×0.5m左侧路缘带+2×9m 辅路+2×0.5m右侧路缘带。

本段行车道路面横坡度为2.0%,辅路路面横坡度为1.5%;辅路边缘设置砖砌矩形边沟,边沟顶宽0.86m;根据地方景观规划要求,辅路两侧各设20m 绿化带。

其中K118+780~K118+980为路基宽度渐变段。

2.2公路用地界K113+449.395~K118+980段,不设边沟路段以路基边坡坡脚外1.0m为公路用地界,设边沟路段以边沟坡脚外1.0m为公路用地界;对于沿(压)河、沟、塘路段,河塘边坡防护基础外缘以外0.5m为公路用地界;桥梁路段一般不设边沟,两侧用地界为桥梁正投影外侧1.0m。

K118+980~K124+448.023段,本路段规划控制用地范围100m,辅路两侧各设20m绿化带。

本次施工图设计以辅路坡脚为道路用地界。

2.3 路基设计2.3.1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压实。

行车道路基压实度要求见下表2-1:路基压实度表表2-1注: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2.3.2路基填料路基填料的强度和粒径要求见表2-2。

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要求表2-22.3.3路基填料处理及石灰用量计算本次路基填料采用掺石灰及水泥处治,石灰及水泥计量用外掺法,即:重量(t)=1.9×灰土体积(m3)×掺石灰(水泥)百分比,素土体积(m3)=灰土体积(m3)-石灰重量(t)×0.5-水泥重量(t)×0.5。

若填筑用土含水量较高,取土时应充分晾晒,并在试验指导下,适量掺入合适的无机结合料(如石灰等)进行处理;粉质黏土尤其是粉土用于路基填筑,必要时需掺加水泥处治。

先导段范围内表层为1-2层素填土(粉粒含量较高)及2-1A层粉土,施工时应根据试验段铺筑情况确定合理的掺灰原则。

路基填土掺加石灰(水泥)的具体处理原则如下:(1)原地面压实补偿(设计按10cm厚计)、地基翻挖处理,均采用5%石灰处治。

(2)当路基填筑高度H≤1.76m时,路床80cm范围内填土掺加5%石灰+2%水泥处治,基底15cm及中部30cm掺5%石灰处理;当H>1.76m时,主线路床80cm范围内填土掺加5%石灰+2%水泥处治,基底15cm及中部均掺5%石灰。

(3)为了减少路基在桥梁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不平整,在桥梁两侧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长度宜按2~3倍路基填土高度确定,过渡段路基全部按5%石灰+2%水泥处治。

(4)路基填筑期及后期沉降补偿采用5%石灰+2%水泥处治土。

(5)施工加宽(每侧30cm)与路基同步填筑,掺灰量与一般路基相应层位相同。

(6)沿(压)河塘路基填筑,清淤后回填40cm厚碎石土,再用5%石灰处治土回填至整平高程。

(7)以上掺灰量均为设计计列量,具体施工时应按现场试验段填料压实情况加以调整,保证路基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和压实度。

2.3.4路基一般设计在填筑路堤前,应先清除地表15cm 耕植土。

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路基填筑高度并结合区域内项目的经验,确定一般路基的处理方案为:(1)主线行车道当路堤边坡填筑高度H(下同)≤1.76m时,清表15cm后下挖至土路肩边缘以下 1.91m,并进行地面碾压,其压实度≥87%;若开挖后地面潮湿时,再向下翻松20cm,掺5%石灰处理并碾压,其压实度≥87%;其上回填15cm5%石灰处治土,压实度≥90%;路基中部填筑两层各15cm5%石灰处治土,其压实度分别为93%、94%;路床80cm掺5%石灰+2%水泥,压实度≥96%。

当H>1.76m时,清除15cm耕植土后,直接进行碾压,压实度≥87%;其上回填15cm5%石灰处治土,压实度≥90%;路基中部填料掺5%石灰处治,上路堤(30~70cm)压实度不小于94%,下路堤压实度不小于93%,若路基中部小于70cm,则中部先填筑15cm,压实度不小于92%,其上压实度不小于94%;路床80cm掺5%石灰+2%水泥,路床压实度≥96%。

(2)辅路当H≤0.85m时,清表15cm 后下挖至路基边缘以下1m处,对原地面进行碾压,压实度≥87%;其上回填15cm4%石灰处治土,压实度≥90%;路床40cm 掺5%石灰处治,分两层填筑,压实度分别为93%、95%。

H>0.85m,原地面清表15cm后直接碾压,压实度≥87%,其上回填15cm4%石灰处治土,压实度≥90%;路基中部均采用素土填筑,压实度≥90%;路床40cm掺5%石灰处治,分两层填筑,压实度分别为93%、95%。

(3)河塘路段先清淤,并将河(塘)堤岸挖成宽≥1.0m向内倾斜3%的台阶后,回填40cm 碎石土。

碎石土中碎石要求含量大于80%,其上回填5%灰土至原地面。

填土分层压实,压实度逐渐过渡,原地面以上部分同一般路基处理。

对于回填至塘顶(原地面标高)路基土的压实度,应根据路基填土高度确定,当H≤1.76m时,其压实度应达到路堤相应位置的压实度标准;当H>1.76m时,其压实度≥90%。

若河塘与路基交界线位于辅路路基范围内,则沿交界线铺设6m宽土工格栅。

若河塘与路基交界线位于行车道路基范围内,若河塘宽度(沿路基横断面方向最大处)≤1/4行车道路基底宽,则在河塘所在的半幅行车道路基范围内设置土工格栅;河塘宽度>1/4行车道路基底宽,则在全幅行车道路基范围内设置土工格栅;若整个路基在河塘范围内,则在河塘路基交界处整幅路基铺设6m宽土工格栅。

若整个河塘在路基范围内,则不需设置土工格栅。

2.3.5取土方案高等级公路土源问题不仅关系到公路建设本身,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在取土、弃土布置时,尽量节约耕地,多利用边角地、荒地和坡地。

优先考虑结合城镇景观、水利、养殖等建设规划沿线集中取土。

取土坑尽量选择在交通较为方便的道路两侧,以方便土方的调运和施工。

2.3.6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应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置,开挖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

排除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亦不得引起原有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

(2)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路基用土过湿时须经过晾晒,以降低路基土的含水量,并掺石灰(水泥)处治,(3)沿(压)鱼塘、河沟路段,应清淤彻底(清淤后塘底基本同塘周围土质)。

(4)路基填筑,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

(5)路基填筑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

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检验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上一层。

(6)若路基填筑分几个作业段施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先填地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

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替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

(7)压实度按压实标准执行,为保证均匀压实,应注意压实顺序,并经常检查土的含水量、掺灰剂量和拌和的均匀性。

(8)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稳定,施工时每侧超宽30cm压实(不含软土路堤沉降加宽),施工加宽与路堤同步填筑,严禁出现贴坡现象。

(9)桥梁过渡段路基范围内的路基填料的CBR值除路床顶面以下0~30cm 大于或等于8以外,余均要求大于5,该范围的路基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6%。

施工方案要求采用先填筑路基后施工桥台,其压实机具要求同一般路基;当路桥的施工方案采用先施工构造物后填路基时,对于大型压实机具压不到的地方,必须配以小型压实机具薄层碾压,以确保路基的压实度。

2.4特殊路基设计2.4.1工程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线路位于江淮平原南端高邮市境内,地势较低洼,地面标高一般在2.2~4.0m,线路沿线地形总体较平坦,起伏变化较小,沿线沟河密布。

地貌上属于苏北里下河冲积平原区。

2.地震效应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3.水文地质条件拟建道路位于里下河冲积平原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形低洼,河网密布,地表水位、流量除受季节影响外,还受人工水利设施条件所控制,变化较大,一般7~9月水位最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