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代辞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辞和赋各是一种文体;辞发端于春秋战国,主要作者 有屈原、宋玉等,其格式是长短句,以八字句、四字 句为主,押韵;赋兴起于汉代,代表人物有贾宜、枚 乘、司马相如等,讲究对仗。有时辞赋是一种文体的 通称。
汉代辞赋受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浪漫的精神。 汉赋的大一统的产物,有着明显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政
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 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 等等。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 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 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两京赋》等。
一、西汉前期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 辞赋家。汉族,古淮阴(今江苏 淮安市西南)人 。枚乘因再七 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 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 篇”。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 宏阔,富于气势。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 龙·杂文》)
《七发》体制和描写手法虽已具后来散体大赋的特点,但却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堆叠奇字俪句, 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如赋中写江涛的一段,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涛汹涌的情状,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 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 如轻车之勒兵。”再如赋中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表现音乐的动听,用音节铿锵的语句写威武雄壮 的校猎场面,也都颇为出色。
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创作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 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 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 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大辞赋家。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 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 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 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 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 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 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 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它采用散句铺排夸饰、摹写事物,又 称之为“散体赋”。大赋系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代表作如司马 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第二节 骚体赋
一、西汉前期——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治文化色彩。 辞赋是汉代文人最钟爱的文学样式只有,是汉代最有
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第一节 赋体渊流
辞赋是多源的,不同的因素,对辞赋的不同方面以及辞赋的不同问题都产生了 各自的影响。诸如:《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寓言、策士辞令等。
按照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赋体作品分为“骚体赋”和“大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 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 赋》等。
《鵩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感叹世事无常, 并以祸福相依的达观态度来自我安慰。
二、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作品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 不遇赋》、刘歆的《遂初赋》等。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都以不遇为主题, 抒发了困顿无路的愁思。这一主题反映了大一统政治条件下,士人在 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时,所感到的疑惑和彷徨。
《七发》一篇是标志着散体大赋 形成的典范作品,体现出了汉大 赋的基本文体特征。
《七发》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 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 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 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遂初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 “述行赋”。“赋作”勾 勒出一幅纵贯晋地全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图”。作者刘歆与其 父刘向,同为西汉后期文坛的“双子星座”。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 发现了《左传》并力主列入“学官”,触怒了众老臣;因而被远贬 “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西的五原县。刘歆从河内(即今河南沁阳) 北上太行山,足迹遍布山西南北,同时留下此“赋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东汉时期
骚体赋在“士不遇”这一主题外,又开拓了纪行、自 述等题材。
班彪的《北征赋》 冯衍的《显志赋》 班固的《幽通赋》 张衡的《思玄赋》
第三节 司马相如和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 “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 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
《吊屈原赋》: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 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 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 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 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 引而远去”。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 才合乎“圣人之神德”。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 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 追怀屈原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