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鵩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感叹世事无常, 并以祸福相依的达观态度来自我安慰。
二、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作品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 不遇赋》、刘歆的《遂初赋》等。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都以不遇为主题, 抒发了困顿无路的愁思。这一主题反映了大一统政治条件下,士人在 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时,所感到的疑惑和彷徨。 《遂初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 “述行赋”。“赋作”勾 勒出一幅纵贯晋地全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图”。作者刘歆与其 父刘向,同为西汉后期文坛的“双子星座”。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 发现了《左传》并力主列入“学官”,触怒了众老臣;因而被远贬 “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西的五原县。刘歆从河内(即今河南沁阳) 北上太行山,足迹遍布山西南北,同时留下此“赋作”。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辞和赋各是一种文体;辞发端于春秋战国,主要作者 有屈原、宋玉等,其格式是长短句,以八字句、四字 句为主,押韵;赋兴起于汉代,代表人物有贾宜、枚 乘、司马相如等,讲究对仗。有时辞赋是一种文体的 通称。 汉代辞赋受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浪漫的精神。 汉赋的大一统的产物,有着明显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政 治文化色彩。 辞赋是汉代文人最钟爱的文学样式只有,是汉代最有 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第二节 骚体赋
一、西汉前期——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吊屈原赋》: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 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 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 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 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 引而远去”。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 才合乎“圣人之神德”。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 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 追怀屈原的先例。

《答客难》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 苦闷,也指出了士人难以建功立 业的时代原因。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 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 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 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 召,奏《甘泉》、《河东》等赋。 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 夫,校书天禄阁。 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 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 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 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 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二、西汉中后期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 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 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 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 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

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 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 优看待,不以重用,于是写《答
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
志向和发表自己的不满。


三、东汉时期
骚体赋在“士不遇”这一主题外,又开拓了纪行、自 述等题材。 班彪的《北征赋》 冯衍的《显志赋》 班固的《幽通赋》 张衡的《思玄赋》

第三节 司马相如和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 “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 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




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创作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 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 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 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大辞赋家。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 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 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 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 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 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 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 传。
《上林赋》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 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 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 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 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子虚赋》和《上林赋》特点: 1、在内容上层层推进,后发制人,显示出越来越盛大 的气势; 2、两赋在铺陈描写时,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 构造出富丽堂皇的场景; 3、两赋辞藻华丽,并且利用中国方块字的构造特点, 堆砌排列了字义相近、自行相似的词句,在字面上形 成了密集的意象群; 4、两赋在极度铺张园囿、游猎之盛的同时,也表达了 讽谏之意。


《子虚赋》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客游梁孝王时所作。此赋通过楚国之 子虚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 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先生不服, 便以齐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总的来看都是张扬 大国风采、帝王气象。此赋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 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扬雄的辞赋在风格和体式上模仿了司马相如,但在一定程度上 拓展了大赋的题材范围。
三、东汉时期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 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 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 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 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 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 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 星命名为“张衡星”。 《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赋 作中的代表作。《二京赋》包括 《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 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 《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 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

西汉大在题材方面进一步拓展,使大赋一定程度上脱离 了以天子、宫廷为中心的描写传统;

西汉大赋多利用名物和语词进行铺陈排比,东汉赋家多是通过
发挥才学而形成了“雅赡”、“虑周”的风格特征,其铺张扬
厉的效果大为暗淡
第四节 抒情小赋

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 晋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 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
汉末抒情小赋的特点

1、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表达对时势的愤懑,或是表达个 性情感的愉悦。

2、东汉抒情小赋常用四、六字句式,骈俪化倾向明显,而且喜
用典。

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 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 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
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归田赋》

《归田赋》是汉代辞赋家张 衡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 一篇小赋。这是一篇短小明 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 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 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 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 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

《七发》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 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 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 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 宏阔,富于气势。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 龙·杂文》) 《七发》体制和描写手法虽已具后来散体大赋的特点,但却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堆叠奇字俪句, 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如赋中写江涛的一段,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涛汹涌的情状,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 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 如轻车之勒兵。”再如赋中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表现音乐的动听,用音节铿锵的语句写威武雄壮 的校猎场面,也都颇为出色。 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 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 等等。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
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
之称。

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 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 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 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 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 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两京赋》等。
一、西汉前期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 辞赋家。汉族,古淮阴(今江苏 淮安市西南)人 。枚乘因再七 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 书· 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 篇”。 《七发》一篇是标志着散体大赋 形成的典范作品,体现出了汉大 赋的基本文体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