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门静脉高压症-新

门静脉高压症-新

门静脉高压症
病因与流行病学
• 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 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
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
• 先天性畸形
• 新生儿脐静脉炎
• 腹腔内感染 • 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动静脉瘘
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
• 下腔静脉发育异常
• 血液高凝状态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非特异性血管炎
• 腔外肿瘤压迫
病理生理与解剖
病理生理与解剖
• 门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四个交通支
胃底和食管下段交通支:最主要 肛管和直肠下段交通支 前腹壁交通支 腹膜后交通支
胃底和食管下段交通支
• 门静脉血流→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食
管胃底静脉与→奇静脉、半奇静脉→上腔
静脉
肛管和直肠下段交通支
• 直肠下静脉、肛管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布-加综合征
• 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一旦破裂,立刻发 生急性大出血,血色鲜红 • 肝功能损害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脾功能亢 进引起血小板数减少,出血不易自止 • 大出血引起肝组织严重缺氧,容易导致肝 昏迷 • 首次大出血的死亡率可达25%;第一次大 出血后的1~2年内,约半数病人可以再次 大出血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可单纯脾切除 • 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本章讨论 重点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大出血的治疗
• 非手术治疗:
抗休克治疗 药物: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 内镜:硬化剂、套扎,(对胃底静脉出血无效) 三腔管压迫
• 手术治疗
TIPS 断流手术
分流手术
肝移植
非手术治疗
• 适应症: 有黄疸、大量腹水、肝功能Ⅲ级 上血不能明确诊断者 作为手术前的准备
1.概念: 肝静脉或/和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 的一组症状及体征,称为布-加综合征 2. 病因: 先天性发育异常 血栓性病变 肿瘤压迫或浸润肝静脉或下腔静脉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 3. 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 顽固性腹水 食道下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其它:右上腹疼痛、躯干浅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
腹水的表现
诊断
• 病史(肝炎或血吸虫病) • 三个主要临床表现: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呕血或黑便、腹水 • 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和病程的不同,三个 主要临床表现有时仅出现一二个方面 • 辅助检查:血象、肝功能、食管吞钡、B超 CT、MRI和门静脉造影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表现
•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或红细胞 减少 • 食管X线吞钡检查:虫蚀状、蚯蚓样、串珠 状改变 • 胃镜检查 • B超和多普勒超声:脾肿大、腹水、门静脉 内径增宽 • CT、MRI和门静脉造影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 脾充血肿大
• 长期脾窦充血 -> 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脾髓细胞 再生
• 脾破坏血细胞的功能增加
•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脾亢
交通支的扩张
• 四个交通支会显著扩张 • 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破裂出血
• 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张可以引起继发性痔
• 脐旁静脉与腹上、下深静脉交通支扩张, 可以引起前腹壁静脉曲张 • 腹膜后的小静脉也明显扩张、充血
布-加综合征
• 4. 诊断:
临床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 MRI 血管造影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 5. 治疗:
(1)介入治疗:经股静脉插管,金属针芯穿 破,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 (2)手术治疗: 门体分流:经右心房手指破膜并扩张、下腔 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肠系膜上静脉-右心 房人工血管转流 直视下下腔静脉切开病灶清除术 肝移植
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
前腹壁交通支
• 脐旁静脉→腹上深静脉、腹下深静脉→上、 下腔静脉
腹膜后交通支
• 腹膜后血管→肠系膜上、下静脉→下腔静 脉
门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四个交通支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
当门脉压升高至2.45~4.9kPa时会引起 以下改变: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 交通支的扩张
• 腹水
非手术治疗——三腔管压迫治疗
• 利用充气的气囊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的曲张
静脉,以达止血目的 • 共有三腔 –圆形囊(胃囊),充气后压迫胃底 –柱形气囊(食管囊),充气后压迫食管下段 –胃腔,作胃管,可行吸引、冲洗和注入止血药 物
三腔管
非手术治疗——三腔管用法
• • • • 证实无漏气 涂上石蜡油,插管至胃腔 先向胃囊充气150~200m1,充足 牵引:滑车装置,悬重物约0.5kg,备剪刀, 注意,角度,重物离地位置 • 用观察止血效果,如仍出血再向食管气囊 注气 • 食管气囊为100~150m1,适量
• 肿大后可在左肋缘下摸到 • 程度不一,大者可达脐下 • 巨型脾肿大在血吸虫病性肝硬变中尤为多 见 • 脾肿大均伴发程度不同的脾功能亢进 • 表现白细胞计数降底,血小板计数减少, 逐渐出现贫血
脾肿大
腹水
• 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 大出血后因缺氧而加重肝组织损害,常引 起或加剧腹水的形成 • 有些“顽固性腹水”甚难消退 • 常伴有腹胀、食欲减退 • 部分病人还具有黄疽、前腹壁静脉曲张等 体征
非手术治疗
抗休克治疗
•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Hb • 开放静脉
• 输血、输液
• 监护
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
• 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 脉压力 • 无血管加压素的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
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血管加压素
• 能使内脏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 减少内脏回血量,短暂降低门脉压力 • 使曲张静脉破裂处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 • 有加重肝缺氧和加重肝功能损害的缺点 • 对高血压和有冠状血管供血不足者不适用
远端脾肾分流
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间“桥式”或“H”吻合术 • TIPS
分流手术——门腔静脉转流术
分流手术——部分门腔静脉转流术
分流手术——选择性静脉减压术
分流手术
分流手术
分流手术
TIPS
• 采用介入放射方法 • 经颈内静脉插入穿刺导管 • 通过肝右静脉,在肝实质内穿刺门静脉分 支,建立门体通道,6cm左右长支撑,口径 8~10mm • 能显著降低门脉压,控制出血和腹水 • 适合:药物治疗无效,肝功能不适手术 • 肝性脑病,血栓形成(1年,50%),肝移 植前的过渡治疗
腹水的形成
• 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增加,肝 内淋巴液回流不畅,自肝表面漏入腹腔
• 肝功能减退,血浆白蛋白的合成障碍引起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致钠和水的储 留
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 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呕血或黑便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
• 肝昏迷
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
断流手术
断流手术——胃食管血管离断术
两种术式比较
分流术的特点
• • • • 降低门静脉的压力 减少肝的灌注量 影响肝的营养 肠道内的氨被吸收后部分或全部不再通过 肝解毒直接进入周身循环,影响大脑的能 量代谢 • 引起肝性脑病,甚至昏迷
断流术的特点
• • • • 离断贲门周围血管,门脉压增高 保证入肝门静脉血流的增加 有利于肝细胞功能的改善 既控制破裂出血,又保持肝的血供,比较 合理的 • 操作损伤较小 • 病人的负担较小 • 手术较简便
病理生理与解剖
病理细血管网之间 • 门静脉没有瓣膜 • 门静脉主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 而成
• 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存在4组交通支
• 正常的门脉压为1.27~2.35kPa
病理生理与解剖
hepatic vein portal vein hepatic artery
高度,备剪刀,及时发现
• 防止误吸:头部侧转
• 防止食道穿孔:每隔12小时,应将气囊放
空10~20分钟,一般放置24小时,放置时
间不宜持续超过3~5天
非手术治疗——纤维内镜治疗
• 经内镜将硬化剂直接注入曲张静脉内疗法
• 经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 • 经内镜喷洒组织粘合剂止血
经内镜将硬化剂直接注入曲张静脉 内疗法
经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
手术治疗
• 分流手术:脾肾静脉分流术、限制性侧侧 门腔静脉分流术、肠系膜上、下腔静脉间 桥式H形分流术 • 断流手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手术与Child分级
A B C
手术死亡率
0-5%
10-15%
>25%
手术


X
分流手术
• 完全性分流
脾-肾静脉分流术 门-腔静脉分流术 脾-腔静脉分流术 肠系膜上-下腔静脉分流术 • 限制性门体分流
严重的脾大合并脾亢的治疗
• 单纯脾切除
• 如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无论是否有过 出血,都考虑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肝硬化引起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 肝移植 • 腹腔静脉转流术:目前少用 • 胸导管与左侧颈内静脉端端或侧侧吻合
• TIPS
布-加综合征
•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 窦前性:血吸虫性肝硬化
• 窦性和窦后性:肝炎后肝硬化,最常见,占 约90%
病理生理与解剖
• (1)窦前阻塞: 主要病因是血吸虫性肝硬变 血吸虫卵直接沉积在门静脉小分支内,周围 发生肉芽肿性反应,使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 高。
病理生理与解剖
病理生理与解剖
• (2)窦后阻塞: 常见病因为肝炎后肝硬变 · 肝小叶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压迫肝窦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 · 肝小叶间汇管区内肝动脉分支和门静 脉分支间交通支开放,肝动脉血直 接注入门静脉内,门脉压力更加增加; · 肝内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网内压力增 高,也增加门静脉压力。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