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反思,我的理解就是:回过头来分析自己言行的对错以及做事的成败得失。
通俗地说,反思就是在思想上照镜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与做事,即古人所说的“鉴”。
众所周知,照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美和丑,高和矮,胖和瘦,还有洁净和肮脏等等。
同样道理,反思也有与之相同的功能。
古语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说的就是反思的作用吧。
普通人反思自己,可以促进个体事业的发展;领导者反思自己,则可以促进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既然反思蕴涵着这么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还是让我们从刚才的那句古语谈起。
首先,我们要“以铜为鉴”去“正衣冠”。
“以铜为鉴”就是要自己观照自己,“正衣冠”就是要纠正自己灵魂的“衣冠”——言行,也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
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静”。
而要“静”,就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没有鸢飞唳天之心,没有经纶世务的虚荣。
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心如止水,体察暗流涌动而辨别方向;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如清风浮云,拥抱自然山水而看清前途;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洞明世事万物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否则,利欲熏心,幻想一夜暴富平步青云,狂狂然如饿狼癫犬,森森然如地府幽冥,就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
其良知已泯,哪里还会扪心自问?所以,“静”是反思的第一要著。
第二,我们要“以古为鉴”去探究成败的原因。
所为“古”,过去是也。
相对而言,一切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过去。
比如我现在所说的东西,一说出来就意味着成为过去。
所谓话一说出便难以收回,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写出的书,以及人类社会的大小事件,大千世界,哪一样东西既已存在,就是过去,都可作“古”。
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学习研究,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大凡“古”的,都是知识,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
我们掌握的知识多了,就可以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审时度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
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反思的过程。
如果说“静”是反思的主观意识基础,那么“知识”就是反思的客观物质基础。
没有知识,反思便成了没有子弹的大炮,打不响的。
社会上,有人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知识而直至押赴刑场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找不出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屡战屡败。
没有知识的人仿如蛮牛,蛮牛又怎会知道对错呢?知识面越广,反思的面就越广,知识越多,反思得就越深。
第三,我们要“以人为鉴”而“明得失”。
人,最难认识的莫过于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能可贵啊。
怎样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作比较。
“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与别人一比,便知自己是优是劣了。
比较得越多,对自己的认识就越丰满。
所以,我们应该多见多闻。
从事本专业的,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人。
身居高位的,要多接触劳动百姓。
不要自以为是,要虚怀若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但不是什么都去学,好人接触坏人,清官接触贪官,目的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好地认识自己,求取进步而已。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语文的,可以去听数学课,音乐课,英语课,体育课……揣摩别人的成败得失,引以为戒。
横向比较,是自我反思的最有效方法。
反思,是一种智慧,一门学问。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反思的历史,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反思之中自我完善的一生。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反思的真正要义。
让我们解放思想,继往开来,去创造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