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的定位诊断
52
如眼球向外注视时,一侧外直肌与对侧 内直肌同时收缩,冲动经内侧纵束联系 一侧动眼神经核和对侧的展神经核。刺 激内耳可引起眼球震颤,双眼有节奏地 水平(垂直或旋转)摆动、冲动经前庭神 经传入四核,亦由此束联系眼球外肌诸 核。
53
3)前庭小脑纤维起自下核与内侧核,经 小脑下脚内侧的旁绳状体止于小脑顶核、 绒球小结叶及蚓垂。 (4)前庭网状纤锥起自前庭诸核止于脑干 网状结构和迷走神经背核,与刺激内耳 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前庭反射 有关,
30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的血管顶着软脑膜和 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反复分支成丛状, 即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第四 脑室脉络丛,每侧各有纵、横两列。沿 室顶对角线的横列脉络丛,在中线两侧 转折向下成纵列脉络丛。横列脉络丛向 两侧可经第四脑室外侧孔突至蛛网膜下 腔。
31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分布特殊
45
最后区 位于内侧隆起的下部,迷走神经 三角外侧的第四脑室底,是脑室室管膜 的特化结构。已证明狗的最后区是一个 催吐化学感受器,对脱水吗啡起反应。 有人认为最后区接受孤束核等处来的纤 维,并发纤维至孤束核。在最后区不具 有其它脑部那祥的血脑屏障典型结构。
46
(2)脑桥内神经核团
蜗神经前核在小脑下脚腹外侧,蜗神经 根又分此核为后、前两部。蜗神经后核 在小脑下脚背外侧。 蜗神经根由蜗(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 的中枢突组成,传导听觉,经内耳道入 脑桥小脑三角,以明确的定位投射,止 于蜗神经核。
39
疑核 --运动神经元,约在三叉神经脊束 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内。其轴 突先行向背内侧,再转向腹外侧,从延 髓侧面出脑,支配咽喉肌和部分腭肌, 发自此柱尾部的纤维形成副神经的颅根, 发自中部的加入迷走神经,发自上部的 加入舌咽神经。
40
迷走神经背核 位于迷走神经三角的深方, 舌下神经核的外侧,迷走神经在延髓外 侧面出脑,为副交感的节前纤维,经中 继后至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腺体和 心肌。迷走神经背核中含有很少的有髓 纤维,这表示终止于此核的纤维大部分 是无髓的,主要来自迷走和舌咽神经的 感觉核。
41
舌下神经核还接受网状结构(本侧和对 侧)、孤束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 以完成舌的反射活动,此外,它还接受 锥体外系的纤维,舌下神经根沿锥体外 侧出脑,若因供应此区的动脉发生病变, 出现同侧舌肌瘫痪,对侧肢体痉挛性瘫 痪
42
下泌延核 位于迷走神经背核上方,桥延 交界处的网状结构内。它的轴突加入舌 咽神经,在耳神经节中继后分布至腮腺。 此核接受孤束核、下丘脑和皮质等处来 的纤维,以完成泌涎活动。
22
腹侧面自脑桥基底部的上缘至视束。中 脑腹侧面可见左右大脑脚自脑桥斜向上 外侧,中间围成深陷的脚间窝,窝底有 许多血管穿入的小孔,故称为后穿质。 大脑脚内侧面的一条纵行沟叫动眼神经 沟,动眼神经根经此穿出;大脑脚外侧 面另有一条纵行的大脑脚外侧沟。
23
背侧面自滑车神经出脑处至松果体根部。 背面顶盖板(四叠体),由两对圆形隆起 组成。上一对为上丘,是皮质下视觉反 射中枢;下一对为下丘,是听觉传导通 路的中继核,也是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 上、下丘都向前外方伸出一条隆起,发 自上丘的叫做上丘臂,连至丘脑外侧膝 状体;发自下丘的是下丘臂,连至丘脑 内侧膝状体。
11
back 12
脑桥
脑桥位于延髓和中脑之间。其腹侧面是 宽的横行隆起,为脑桥的基底部,借延 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沿脑桥腹侧面的 中线有容纳基底动脉的基底沟。
13
脑桥基底部向两侧逐渐变窄。形成小脑 中脚(脑桥臂),伸向背侧进入小脑,小 脑中脚有三叉神经根,分为感觉根和运 动根两部;延髓脑桥沟中,自内向外排 列着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
43
孤束核 是接受内脏感觉的细胞柱。迷走 神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内脏感觉纤 维入脑后下行形成孤束,它的终支或旁 支止于孤束核。
44
孤束核上端的膨大部分接受味觉纤维, 叫做味觉核;其余部分接受一般内脏感 觉纤维。孤束核外侧部的上端发出纤维, 投至同侧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大概 与味觉冲动传递有关。与呼吸活动的控 制及呼吸、呕吐以及心血管等反射调节 活动有关。
47
48
二级听纤维:大量纤维起自蜗神经前核, 横向内组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 核背外方转向上行,是为外侧丘系(双 侧纤维)。 经下丘核中继或直接止于内 侧膝状体,再发纤维至大脑皮质听区 (颞横回)。
49
前庭神经核 前庭神经由前庭神经节双极细胞的中 枢突组成,传导平衡觉,穿内耳道出内 耳门,入脑桥后,少量纤维沿小脑下脚 内侧入小脑,大部纤维止于前庭神经核, 此核又分为内、外、上、下四核
56
back
57
58
面神经还有三个成分:(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上泌涎核,其纤维加入面神经的中间神经 部分,经鼓索,在下颌下神经节中继后控制舌 下腺和下颌下腺。一部分纤维经岩大神经,在 翼腭(蝶腭)神经节中继后控制泪腺、鼻腔粘膜 腺体分泌。(2)面神经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起 自膝神经节,传导舌前2/3味觉冲动,经鼓索, 中间神经入脑桥,止于孤束核上端(味觉核)。 (3)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亦起自膝神经节,周围 突分布于外耳道及耳背皮肤,中枢突随面神经 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38
副神经核 位于脊髓前角内,由运动神经 元组成,自第5或第6颈髓向上约至锥体 交叉中部,它的轴突行向背外侧,在前、 后根之间出脑,是为副神经脊髓根,支 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一般认为 副神经核仅接受同侧皮质脑干束纤维; 也有人认为接受双侧的纤维,但对侧者 较多。副神经核还接受顶盖脊髓束和内 侧纵束的纤维,完成反射活动。
脑干的定位诊断
1
一 二 三 四
解剖 脑干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脑干损伤症状群
2
一 解剖 (一)脑干外形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三)脑干的血液供给
3
一 解剖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 延髓。位于后颅窝。延髓尾 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 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后方 为小脑。
18
脑桥在横切面上借斜方体分为背、腹两 部。脑桥腹侧部(脑桥基底部) 。内有纵 行的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后者与锥体 束伴行,起自额、顶、枕、颞叶皮质, 分别称额桥束、顶桥束、 颞桥束和枕桥束,止于 脑桥核
19
脑桥核发出脑桥横纤维,交叉至对侧组 成小脑中脚(脑桥臂),绕向背方,止于 小脑半球皮质。
9
在延髓的上部,锥体的背外侧有卵圆形 的橄榄。它与锥体之间隔以橄榄前沟, 是脊髓前外侧沟的上延,舌下神经根经 此沟离脑。橄榄后界为橄榄后沟,舌咽 神经和迷走神经根经此沟离脑;副神经 根在迷走神经根下方也沿同一纵线离脑。
10
延髓下部的背面似脊髓,有后正中沟、 薄束、楔束和后外侧沟的向上延续。在 第四脑室下方,薄束、楔束扩成椭圆形 的隆起,分别称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 在楔束的外侧有纵行的三叉神经结节(灰 小结节)。楔束结节的上外方有一隆嵴, 称为小脑下脚(绳状体)。延髓上部的背 面为菱形窝的下半
24
25
顶盖前区是紧接上丘前方的数群细胞, 多数与视觉功能有关,接受视束、外侧 膝状体和某些皮质区域发来的纤维,被 认为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调节聚凑反 应的通路亦与上丘和顶盖前区有关。
26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上连中脑的中脑水管,下 接中央管;室底为菱形窝。成自延髓上 部和脑桥的背面。它的上角朝向中脑, 下角通向中央管,两侧角通至外侧隐窝。 自两侧角行向中线的几条横行纤维束称 为(第四脑室)髓纹, 是延髓与脑桥在背面 的分界。
54
(5)前庭传出纤维大概起自下核、外侧核 或认为起自脑桥网状结构,双侧下行入 前庭神经止于壶腹嵴及椭圆囊斑、球囊 斑,起抑制作用,可能对平衡的适应有 关。
55
面神经核 位于被盖下部网状结构腹外侧, 面神绕过展神经核构成面神经丘,继而 转向腹外出脑为面神经运动根,支配面 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 耳肌、枕额肌的枕腹;颈阔肌,枕额肌 的额腹、眼轮匝肌、皱眉肌和颧肌;颊 肌、口轮匝肌等。
32
1 脑神经核
除嗅神经和视神经以外的其它脑神经核 团都位于脑干内,按不同机能性质排列 成纵行的细胞柱。这些脑神经核团的配 布与脊髓灰质基本相似,运动核来自基 板,感觉核来自翼板。但由于特殊感觉 器的发生和鳃弓的转化。使脑干内的基 板和翼板除分化出一般性的运动和感觉 核以外,还分化出特殊性的运动和感觉 核团
20
脑桥背侧部(脑桥被盖部)是延髓直接延 续,内含VIII、VII、VI、V对脑神经核 团和联系纤维、上、下穿行的纤维束及 蓝斑、网状结构等。第VIII对脑神经(前 庭蜗神经)中脑
中脑分为背侧的中脑顶盖和腹侧的大脑 脚,两部间有围绕中脑水管的中央灰质 大脑脚包括背侧的被盖和腹侧的大脑 脚底,其间隔内有含色素细胞的黑质。
14
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常称为脑桥小 脑三角,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脑 桥的背面是菱形窝的上部。脑桥移行于 中脑的窄缩部分称为菱脑峡。
15
脑桥腹外侧区 脑桥腹外侧区
back
16
17
小脑下脚(绳状体)是一复合纤维束, 开始形成于下橄榄中部阶段,沿延髓背 外缘上行并逐渐加大,最后转向背侧进 入小脑。它主要成自脊髓小脑后束和橄 榄小脑束,另有一些延髓核团发出较少 量的纤维加入,包括外侧网状核、楔状 副核、旁正中网状核、弓状核以及舌下 神经周核。
4
5
6
(一)脑干外形
7
延髓
延髓形如倒置的圆锥体,是脊髓的上延, 自枕骨大孔向上连至脑桥下端。它与脑 桥,在腹侧借延髓脑桥沟分界,在背侧 则以第四脑室底的髓纹为界。 延髓可分上、下两部:下部外形近似脊 髓,内腔仍为中央管。上部的内腔位居 背侧,且向两侧扩展成为第四脑室的下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