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写作知识,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提高梳理文脉的能力,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提高写对景状物散文的鉴赏水平。

3、感受朱自清的淡喜与忧愁以及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提高写对景状物散文的鉴赏水平。

课时准备: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一个星期我们结束了必修一的学习,通过对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以及文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方法:要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事件的叙述品味或蕴含其中、或直接抒发的感情。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单元提示部分,浏览。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单元,可以将学到的散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这一单元当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是抒情的,抒的是作者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打上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烙印。

景是为情而铺设的,在不同作家笔下,景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和趣味。

这几篇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各异。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展开联想想象,勾画赏析精彩语句。

一是要学到精彩的文笔和恰当的修辞,以及灵活的构思技巧。

二是要从文中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并学习作者观察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

三是要从作者丰沛的情感中收获感动,从作者的睿智和见识中得到启迪。

精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灵活的构思是《荷塘月色》称为经典的原因。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营造的荷月世界,看看他笔下的荷塘和月色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1、看标题,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篇散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明确:是荷塘和月色。

不同于大多作品,这篇文章所呈现的是笼罩在月色下的夜晚的荷塘。

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荷塘月色?明确:四、五两段2、除此之外,文中其他段落写了哪些内容?各个部分如何串联的?请同学根据提示概括每一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交代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夜晚外出漫步荷塘,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诱因。

第二段描写通往荷塘的曲折、幽僻、寂寞的小煤屑路。

第三段是作者在路上的所思所想。

第四段、第五段从荷叶、荷花、荷香、水波各个方面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描写荷塘四周的景色:树、山,影。

第七段,作者思路被蝉声蛙叫打断,转而想起江南的采莲旧俗。

第八段,在对江南的惦念中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全文根据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明线)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1~3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部分(4~6段)夜景的描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7~8段),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3、作者移步换景,情感由最开始的烦闷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三段直接集中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内心独白。

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

作者情感思绪从不静、求精、得静到出静。

(暗线)明暗线具有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的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搅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是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是得回到喧嚣中去。

结构与内容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三、问题探究1、文章文眼是哪一句?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全文文眼。

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揭示题旨。

因“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感情基调。

2、除愁闷的情感,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明确:从作者的直接抒发的语句,转向分析作者“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感情变化体现在景物描写的特点中。

文章开篇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体现这种不宁静的心绪,小煤屑路是“幽僻”、“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沉沉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时的盛况,发出“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愁绪笼罩全文。

但是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与忧愁相伴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

”可见作者想要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沿着荷塘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风流的季节”。

可见,淡淡的喜悦依然笼罩全文。

忧愁与喜悦相伴共生,处忧愁之中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受忧愁的牵制,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是哀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3、作者因何烦闷?(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明确: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于1927年7月,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大地。

在此之前,朱自作为“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作者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又不满于现实的黑暗,《荷塘月色》通过对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幽静安宁的意境,反映出作者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安宁而不得复杂心情。

4、分析文本第一部分1、朗读第一段,这段话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此刻心情如何?明确: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原因。

“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此刻的心情。

这句话统摄全篇,是文章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感情基调。

结句描写妻子哼眠歌哄润儿,以现实世界的安详平静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不宁静,与文章结尾推门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照应,首尾相合。

现实依旧,作者内心依旧不宁静。

2、朗读第二段,在通往荷塘的路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小路,树木,月色。

由于作者急于摆脱不宁静,所以小路更显曲折。

“幽僻”“寂寞”写出了环境的寂寥,“寂寞”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

“蓊蓊郁郁”增添浓重的夜晚的气氛;“阴森森”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这些景是忧愁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烘托作者不平静的心情。

这里第一次写到月色,照应标题。

“淡淡的”,符合作者此时的感情,所以说“今晚却很好”。

3、朗读第三段,作者在这里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矛盾吗?看看这一段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这个语气语调有什么特点?你从这样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不矛盾,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但在这里偏重冷静与独处,由下文中“这是独处的妙处”可得。

“好像”潜台词就是说这一切似乎不是真的。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关于自由,歌德曾说:一个人宣称他是自由的,那我们同时就可以判断他是受限制的。

说明作者平时是不自由的。

下文还有“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了”,“且”是暂且,说明这一切不会长久。

独特自由的荷塘是那么美好和令人神往,但似乎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愿望,折射出作者心里的一种难以消解的愁绪,这种愁绪使作者即使身处美妙自由的荷塘也不能消解。

小结:要体贴作者之心呢,把握作者委婉、曲折的感情,除了找到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还要看它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以及作者所描绘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郁达夫说过朱自清的散文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齐读四段,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请同学们默读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用了哪些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将叶子比为舞女的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叶子的优美姿态,而且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是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形容女子娇媚神韵和姿态的“袅娜”和“羞涩”来比拟荷花,写出了荷花的情韵,赋予荷花以生命的活力和情感,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二接着用“明珠”、“星星”、“美人”比喻荷花,而构成了博喻。

明珠晶莹剔透,因为月色的笼罩,荷花才有了光彩;星星是闪烁的,正如在荷叶的衬托下的月下荷花,忽明忽暗;刚出浴的美人则写出了荷花的纤尘不染。

这一组博喻分别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纤尘不染的特点。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与歌声有相同之处,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事物。

以听觉写嗅觉,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荷香的幽微清雅、似有若无,沁人心脾。

香气本是无形的,在这里用通感,化抽象为具象。

用词;“挨”富有表现力,赋予了叶子以人的情感;“脉脉”,写出水饱含深情又悄无声息的样子。

写景角度丰富;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富有层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动静结合,以叶子与花的动,衬托出了荷塘的静美。

叠词;叠词的使用使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叠词不仅是音调的延长,更是情感的延长。

2、齐读第五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荷塘上的月色?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光与影。

作者如何描写光与影?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写出了月光似锦似缎、质感细腻以及自上而下、全部倾洒的动感。

动词的使用,化静为动,使庸常的比喻翻出了花样,静静地则写出了无声。

动词,“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中“浮”字写出了薄雾是轻轻地笼着,给我们一种立体感而不是像“罩”那样有压抑感。

还有“画”。

通感,将光与影形成的视觉效果比喻为名曲,以听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月色美丽和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总结:荷塘月色全写口语,却能写出古典诗歌的质感的优美文字。

主要在于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一连串叠词,使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余音袅绕,给读者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运用了“泻”、“浮”、“笼”等动词,化静为动、把原本稍显庸常的比喻翻出新意;还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写出了荷花、荷叶、荷香的韵味,赋予景物以生命的活力与美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展现了语言的音乐美,营造了静美、雅洁、自由、梦幻的荷月世界。

这样,苍苍茫茫的月夜,零星点缀的白花、若有若无的清香加上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共同营造了月下荷塘静美、朦胧、素雅的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