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一):《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透过对月下荷塘的描述,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完美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
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此刻读者面前。
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
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
之后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
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
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那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
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应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
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完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
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
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
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于构思、巧于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显著特色。
作品开头写情绪颇不宁静,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
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
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
《荷塘月色》持续了这一持色。
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富有音乐美。
荷塘月色赏析(二):《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浮此刻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
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此刻三个方面: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
我们赏析这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淡雅的美,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浓烈的美,是活脱脱的一个浓妆艳抹而又恰到好处的贵妇人。
作者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驾驭潜力,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二是大胆新奇的比喻,为文章的语言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
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荷花不同的风姿,生动,形象,能充分地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潜力。
三是新颖别致的通感修辞为本文的语言之美锦上添花。
嗅觉、听觉、视觉的互想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
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比如,月的光和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证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
《荷塘月色》之芬芳浓郁除了语言的优美外,更在于它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述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
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想感情的变化随着景物描述的变化而变化。
走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哀愁;应对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美景,暂得超脱,淡淡喜悦之情顿生。
景语即情语的高度融合,显示了《荷塘月色》不朽的魅力。
《荷塘月色》之美不胜收,还在于它的结构美。
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排,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的潜力。
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都是圆形的。
从游踪的巧妙安排来看,作者从家里出发,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顺序作了一个圆形的夏夜游;以作者的感情脉络来看,情感的思维从不静,到求静,得静又不静,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呈一个圆形;甚至语言表达上,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作者也极力向读者展示它的圆形之美。
从悄悄地开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悄悄、轻轻二词的运用,看似巧合,实则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极力打造的结构之美紧密联系,互相辉映,使文章读来文气甜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赏析(三):1.欣赏景物描述本文景物描述的特点,在于将描述荷塘和描述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能够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透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那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空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貌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
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
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
作者的这种情绪,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情绪;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情绪;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情绪;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完美生活的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这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