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人教版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 体的比喻句。
2、作者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 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视觉转为感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理清课文结构
根据各段主要内容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月下遐思”(情)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 展现中心的材料交织起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 构完整严谨。
常见的线索设置: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பைடு நூலகம் 以空间变换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物品为线索 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 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 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 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 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 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 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 彷徨,等等。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 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
但是把月色和荷合在一起的却不 多,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便是一例,今天我们就来欣 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
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 1948年8月12日。籍贯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海宁。原名自华,号秋实, 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 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 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 弦”。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 战士。
②作者心情的变化轨迹,时隐时现,增加了文章 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明暗线交织,使文章环环相扣,增加了文章的 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 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结
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观赏荷塘月色,当他 面对荷塘时也感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 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 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 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现实的不 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 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4、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 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 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 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 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 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 愁——思乡愁——不宁静)
第6段,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 相照应。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 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 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 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语言美: 1.叠词美 2.动词美 3.比喻美 4.拟人美
合作探究: 《荷塘夜色》中的语言美
研究方向
1.从炼字入手
叠音词 动词
比喻
2.从修辞手法入手 拟人
通感
例句
作用
1、叠词美
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 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 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 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 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 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 体会其妙处。而整句和散句的交错,造成参差错落的美, 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高 低起伏,宛转悠扬。
三、情调美
月光下的荷塘 (素淡 宁静)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美人
荷塘上的月色 (朦胧 柔和)
月光 泻 浮 洗 笼 月影 画 光与影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杨柳
荷
塘 的 树梢 四 树缝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朴素秀丽,“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 《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 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 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 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 “另一世界”是怎样 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同?如何 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的作用?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 —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荷塘 得静
出门 不静
归来 出静
月下荷塘
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 《采莲赋》《西洲曲》
荷塘四周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文章的线索有什么作用?
①作者行踪轨迹贯穿全文,文章层次更加清晰, 结构更加紧凑;
2、动词美
动词锤炼得很形象。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 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 朦胧的境界。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 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
3、比喻美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那边去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塘中的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 烟雾里也辨得出。 (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正字音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羞涩 斑驳
倩影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理清课文结构
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第2段 前往荷塘,描写小路、树木、月。 第3段 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写月下的荷塘。 第5段 写荷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 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 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 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 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 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 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芙蕖,即已 经开放的荷 花
古人称未开 的荷花为菡 萏,即花苞。
荷,又名芙蕖、芙蓉、菡萏,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 托,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向往。历代诗文之中,你能想 到哪些关于“荷”的句子呢?
潭清疑水浅,莲动知鱼数。 (储光羲)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李白)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出课文线索。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月夜出门 小径漫步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引起联想
明线:行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 塘——江南旧俗——回家)
带上门
去荷塘
观荷塘
回家
作者的情感有无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