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过程中,天人关系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最能表现中国哲学的特点”。
[ 1]汤一介. 百年中国哲学经典(第四卷) [M ].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8.孔子中庸思想的教育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
让人们把握自然界和社会的万物之性、万物之本质、万物之规律,让人达到按规律办事,把人类的需求认识与客观规律认识统一起来。
张岱年先生曾说:“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冯友兰先生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高的境界”。
具体说来,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方面,教育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老子认为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谓之道,人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谓之德。
道法自然,德随道生。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这是一段很有名的话。
这段话强调了“道”的重要。
“道”,指万物原质“人”的活动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以“天”为法则,“天”的活动以“道”为法则,而道是效法自然的,如此天人合一。
孔子借鉴于此,强调了人在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应该居守中道、尊重规律、和谐处之。
孔子指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故君子以仁治人,改而止。
”并且指出要和谐于天,必先和谐于人。
人和就要做到仁,应该以诚相待。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7] 《“和谐”观探源》作者:邓红蕾发表于1996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第3期。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和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28《孔子“中庸”探析》作者:王锴尹玉仁,发表于1997年《农垦师专学报》第4期。
“诚”在孔子那里就是天道之诚,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
孔子还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7 ] 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M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冥冥之中的最高主宰,含有一项普遍性之道德原则,是人类本性及道德之本原。
以上这些话都反映出孔子中庸思想中认为客观规律在建构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重要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我们在想事时必须考虑天,同时也必须考虑人。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中在讨论“诚”这个问题时就把“天”与“人”结合在一起,即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是说,诚这个东西是天赋予人的一种道理;诚的实行,是人实践着天所给予人的诚的那个道理。
《中庸》又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还说:“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朱熹解释此句说:“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继孔子之后,孟子明确提出了完整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
他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天”的本质是“诚”(尽善尽美) , 而人的根本职责在于实现“天道”之“诚”,来完成“天道”所要求的“尽善尽美”。
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都是基于把“天”和“人”完成一个统一体。
姜南.“天人合一”与教育现代化[J].前言,2005(8).这些说法,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即只有达到人的认识与客观规律相吻合,并能运用规律去行动时才是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教育理论基础与现代教育要求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利用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与为人类谋福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中庸思想认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指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和谐,是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天地律动的和谐统一。
这种“天地合其德”的完善境界,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将“天”和“人”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它表现为“天”与“人”之间的主谐,“知”与“行”之间的统一,“情”与“景”之间的交融。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将世界、自然、社会、人看作一个统一体的整合,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
它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